仅献给苦逼医学生们!

2017-06-29  本文已影响0人  医路修行

在地铁里碰到一位教授朋友,教授旁边有一位医学生,正好和朋友聊到我即将出版的书时,一旁的医学生非常激动地插了一句:“吴老师,记得写写医学生,医学生光学那些医学书,就已经苦不堪言了!”我认真地朝他点点头。

学习掌握大局,不至于盲人摸象。

其实,说到学习,我曾经碰到过一位教授,对我的影响最大。教授是美国安德森医院实验室的,我去听他的讲座,收获非常大。

教授培养了很多学生,作为一个老师,他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注重细节,而是把握全局。他会让他的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先把握全局,再不断细化。

当然前提是上课认真听讲,对,即便不听,你也要自己看懂书。我会优先考虑听课,因为节省时间。而节省下来的时间教授鼓励你做很多自己爱好的事情,大学期间,要努力培养和挖掘自己的兴趣,一头栽进医学书了,两耳不闻窗外事是非常枯燥的事,也是容易学傻的。

教授说,他之所以这么要求学生,因为掌握全局是对这一门学科最起码的认识,而细节的追求是可以无限的。对,若干年后,你记住的医学知识可能只有主干了,如果不是这样入手医学书,若干年后,你记住的只是零星的知识点。

另外,临床面对疾病往往要考虑整个系统,没有单独头痛医头的,对不对?

把每一种疾病,想象成各种各样的谋杀案

我们在学习中,如果基础和桥梁课差不多学完了,即便有些没有记住或者当时没好好学也无妨,没有必要非得把(基础课的)一整本书看完全记住,以为打好了基础再去看内外妇儿,其实这样子就算记住了也容易忘,况且难以坚持。

所以建议可从内外妇儿就开始入手面对每一种疾病,就像是各种各样的谋杀案,把自己当成侦探,疾病的背后凶手是谁(本质)?它的作案动机是什么?(病因)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造成了临床表现?(病理)

发生这个案件之前,这个地点的正常样子,物品摆放顺序是如何的?(正常的解剖结构)把正常变成不正常的过程就是病理了……

不要完美主义

第一遍读书求快,第二遍读理解,第三遍以上再去揪细节。这其实是刚开始读大学普遍容易犯的错误,想像高中那样每个点学好深好透,其实没必要。原因第一是知识点太多,很多人到期末书都还没看完,你能知道所有知识点就能称学霸了;第二是你期末倒背如流,因为没办法立即实践,会忘的,而学它的目的其实只是在于学个思维,今后要用的时候能捡起来,在内外科的时候融会贯通更快。

利用好前辈的资料

你现在碰到的问题,其实前辈们也都经历过,和学长、学姐们搞好关系,利用好他们的PPT、复习资料。

遇到瓶颈找与瓶颈相关的师兄师姐老师约一顿,相比来说基本上吃一顿饭就能把不会的或者转不过来圈的搞定问清楚,记着拿个小本记下来他们说的话打的比方或者比喻,往往那些精妙的比方就像是一个模型一样能够深入浅出的帮你搞明白各种复杂的机制。

好多重点是可以挖到的,帮助你知道这个点掌握到多少就够了,不要在偏点花太多。如果懂了回去一定要把这些知识在自己过一次,没有这个过程,知识就没过户给你。如果回去一想又糊涂,那么你显然需要与高人吃第二顿饭,然后找个没人的地方骂自己几句。

功夫期末互抽查下知识点,增加下信心。

跳出圈子去思考阅读

现在很多医学生毕业后,写的protocol都被老板批文笔太差,结构混乱,言不达意,了无生趣。这是医学生没有足够时间修养身心、修炼文字以及我自己懒惰以至于不能广泛涉猎所造成的。

人的思维有惰性,有惯性。医学生也一样,他们习惯于在一个点上看问题,习惯于直线思维,容易一根筋;习惯于顺向思维。所以,要“跳出圈子看问题”,多角度、全方位的看问题。要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除了医学书,其他各个领域都要广泛阅读,就事论事不重要,引发思考才重要。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当我写完这篇稿子,顺便转发给了一位教授,教授给我回了一段文字,我一字未改动,与君分享:医学知识也是枯燥乏味的,抽象,难以用公式定律来推理!死记硬背是必须的,这也是为什么工科生四年毕业,学习过程还很轻松,而医学生现在5年以前6年天天学习还不见得学好,国外更是医学院读下来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最后成为医生,可见学医之艰难。想做一个好医生,更是需要长时间的培训锻炼,因为医学是一个经验学科,只有从各类失败中走过,才最终能成为少犯错误的好医生,一将功成万骨枯,用在医生身上也类似,一医名成百命无,呵呵!

恩师授渔,所获终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