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葬花辞
《红楼梦》是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杰作。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了二百多篇别开生面的诗词曲赋。这些诗词曲赋在小说中起到了深化主题、塑造形象、描绘环境、隐寓人物命运、展开情节、交代历史、反映社会风尚等各种作用。
同时《红楼梦》又是“文备众体”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诗作,是汇总中国文学史上众多体裁的诗文佳作。《红楼梦》的诗词创作语言含蓄有味、时空相互跳跃、是以形象写情思的“诗家语”艺术。
更何况“《诗》无达诂”,优其《红楼梦》诗词尤无达诂。
“《诗》无达诂”,语出《春秋繁露》“精华”篇。原意是说《诗经》没有肯定的训诂,与“《易》无达言”为对文。
今天,我们从审美的角度,谈谈林黛玉的葬花辞。
林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冂羹”,受了刺激,回到潇湘馆双手抱膝、两眼含泪一直坐到二更天。
第二天是芒种节,大观园内花枝招展,绣带飘扬,姑娘们个个喜悦非常,忙着祭饯花神。只有林黛玉一个人默默地来到和宝玉共同葬花的花冢前,边葬花,边哭泣,吟出了这首“似谶成真”的葬花辞。
花谢花飞花滿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滿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去不道人去粱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播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原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洋洋洒洒五十二句的葬花辞,如泣如诉,泪血凝成,字字句句同黛玉这个苦命少女的命运和个性相融,成为了独步古今的“林黛玉咏叹调”。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为落花悲苦,为落花作诗。这种“荒唐”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但写在《红楼梦》里,放在林黛玉身上,发生这种事,谁都能理解。这就是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融合的范例,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曹雪芹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典型的指导意义。
林黛玉贵为千金小姐,却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女生活,锦衣玉食不缺,却无法满足她的精神生活,虽有宝玉这样的隐秘情人,却对未来毫无把握。这就铸就了她多情善感、孤高无友、少喜多泪的个性。
林黛玉就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借花喻己,倾吐滿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伤的。
斥榆柳、飞燕,实际是骂人情的冷酷;恨风刀、霜剑,实际是哀怜自己的境遇;泪水流尽,继之以血;青灯照壁,冷雨敲窗;春来春去,前程茫茫;百感交集,万箭穿心,怎不令她唱起一首悲哀的挽歌。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挣土掩风流”,这是难言的愤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这是绝望的抗议。让读者都分辨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掉,让谁都会为此洒下一掬同情之泪的。
林黛玉的这首辞,也成了其隐示命运的谶语。曹雪芹这“千红一哭”,也成为了“万艳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