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人鱼之间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于《临颍文艺》第67期,文责自负】

在一个闲暇的午后,阳光倾洒大地,和煦的春风拂过脸颊,恰似慈母温柔的轻抚。“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用来形容此刻的春风再贴切不过了。春日总是要多出去走走的,于是,我信步走出家门,漫无目的地闲逛,沉醉于春天的温度怀抱之中,在这惬意的时光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馈赠。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就来到了一座池塘边。我正于池畔闲步,忽然看见一个老者在池边垂钓,甚是悠闲。他动作十分娴熟地将香料撒入水中,那芬芳馥郁的气息瞬间便在水中弥漫开来;而后,老者又挂上了蚯蚓,开始静静等待着鱼儿上钩。
不多时,便有鱼儿咬钩,一条接着一条的上钩,然后被捉住。鱼儿们刚被拉出水面的时候,还在不断地拼命挣扎,妄图挣脱那致命的鱼钩;但不多时,它们便已经筋疲力尽,只能束手就擒,被老者装进鱼护,任由他处置。渐渐地,老者的鱼护越来越满了。
望着这场景,我不禁又陷入了深思:人与鱼,其本质究竟何在?区别又在哪里呢?人撒香料为窝,蚯蚓为饵,鱼儿就被香料与蚯蚓所诱惑了。那些嘴馋的鱼,自以为聪明盖世,发现了美味,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其结局只能是沦为人类的盘中所食之餐、休闲取乐之物罢了。
再看人间,反观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一座撒情为窝、名利做饵的巨大钓场呢?人们以情为窝,名利为饵,多少人在名利的诱惑下,抛弃初心,陷入无尽的追逐与争斗之中。为了功成名就,为了财富地位,为了那一点蝇头小利,他们不择手段,争得头破血流。古往今来,追名逐利之人,又有几个能安然度过一生,善始善终的呢?有多少人在追逐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生活的真谛,被名利的鱼钩牢牢勾住,难以脱身。鱼因贪吃而丧命,人因贪名图利而失去了本心,二者何其的相似!古语有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言非虚。
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许多以人鱼对比警示人们切勿追名逐利的名言俗语。如“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水游鱼,死于香饵”,用飞鸟因贪吃丧命、游鱼因贪恋香饵死亡,比喻人过度贪图名利便会招灾祸。再如“鱼为诱饵吞钩,人为财利丧身”,将鱼因诱饵吞钩和人为财利丧身直接对比,说明了人若抵制不了财利的诱惑,就会陷入险境,甚至于丧命。这些名言警句无不凸显出追名逐利的危害,也足见古人有先见之明,深知追名逐利的危害。
除了追名逐利者容易吃亏以外,爱贪小便宜的人也容易上当受骗。众所周知,如今的电信诈骗愈发猖獗,有多少人都想要一夜暴富,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那些骗子固然可恶,但若是没有“傻子”(受骗者)的配合,骗子又岂能得逞呢?所以说,诈骗能否成功,并不在于骗子的手段有多么高明,关键在于被骗者有无辨别真假的能力。大多数人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才会惨遭骗局,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
有人说:”骗子能骗多久,是由傻子决定的。”仔细想来,也确实如此。在《一千零一夜》中有一个《驴子、傻子与骗子》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愚蠢农夫因诚实被骗,以为驴子变成了人,经历情感波折才意识到被利用并决定不再上当受骗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驴子的愚蠢、傻子的单纯及骗子的奸诈之间的互动,揭示了人性中的愚笨、天真和欺骗,警示人们要警惕欺诈,保持智慧与判断力。由此可见,人是很容易被欺骗的。
追名逐利之徒,自古鲜有善终者;贪得无厌之辈,自古鲜有亨通者。或许,我们都应该学会克制欲望,不被眼前的诱惑蒙蔽双眼,才能在这复杂的人世间,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安宁与本真。
2025年6月1日首发
2025年7月21日再发
首发于《临颍文艺》第6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