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情感专栏

5个细节让杠精变得有批判性思维

2019-07-02  本文已影响1人  高龄邵女

杠精有两类。

一类杠得毫无意义。常用手段是无中生有、穿凿附会、驴唇不对马嘴。他们的目的是挫败对方的理论,打击对方的自信,突显自己的气势,树立不可战胜的形象。他们基本否认人性的多元化,阻挠真理的发现和发展。这类人只图自己胜利,属于弱势批判性思维。

另一类杠得有凭有据。当发现有人想要忽悠自己、意图让自己轻信于人、或是想要影响自己独立判断的时候,神经会尤为敏锐。这类人重视自己的意见,还更谨慎。当对方给出的理由不足以说服自己时,会要求对方出示更严谨的证据,之后才做出更合理的判断。这类人不介意他人驳倒自己的意见,他们图的是理智和获取真相,属于强势批判性思维。

其实两类人都挺快乐。但想要洗白“杠精”的污点,就需要调整目标——为发现事情真相、推动理性化发展而杠。这就要做到目标清晰、言之有物、以理服人。

一个方法,就是要有批判性思维。

《学会提问》是本讲述批判性思维的书,它首先科普了何为论题、论证,其次重点介绍了如何从论证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得出自己独立的结论,形成自己的高质量判断。

此书畅销30年,是美国大学生人手一本的必备读物。《学会提问》的作者是两位美国同一所大学的教授。一位是斯图尔特·基利,心理学教授。另一位是尼尔·布朗,经济学教授,并获有法学博士学位。他曾获得 “全(美)国年度杰出教授”银牌、博林格林大学颁发的“杰出教学能力奖”,以及“终生成就奖”等多项表彰。

此书出版30年,不断再版。在此我将撇开论题和结论部分,集中探索用杠的毅力、批判性的思维,去发现更可靠的证据,推动事情朝理性化发展的5个方法。



1. 发现意思不明确的词语。

有时候人会有一种倾向,认为话不同讲得太明白,自己也能懂得对方的意思。

不过很多词都有多重含义。例如:正义、人权、平等、大方、善良等等。

每个人对这些词汇的定义都可能不同。如果一句话中没有明确交代那个词汇的准确含义,那么无论你的结论是认同、反对都将和原意差之千里。

比如有人说“喜欢大方的人”。也许你默认大方是不吝啬的意思,但对方的意思可能指的是态度、举止落落大方。

再比如‘人权’这个词。美国说的人权基本指言论自由、宗教信仰等,挪威说的人权基本指就业、免费医疗等。所以一个国家也可能在保障一种人权的同时,侵犯另一种人权。

定义是由制定的人下的,也许你会想当然认为你知道对方的意思,也许对方就利用这个心理。所以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定义就判断别人心中也有一样的定义。面对不明确的词语意思,有必要一杠。


2. 提防幕后的价值观假设。

通常让我们不认同某人或某群体言行的,是我们的价值观。所以价值观会直接将人和群体区分开来。不过这一系列的程序都长久地被我们的大脑默认,于是哪怕它如此重要,我们也不会将价值观明说出来。

比如说:“我们不应该再开采地下矿物了,因为那样会污染环境。”

我们基本都会同意这个观点,不过在下结论之前,我们需要想这句话里暗含的是什么价值观。

我们想想,它的意思是不是环境保护比开采出的资源更重要?那是否是不认同资源会带来的福利或者科技进步,以及拒绝承认开采活动可以以环保的方式进行?

我不是在说哪种价值观一定优于另一种价值观,我是指在决定之前,要明白对方话里没有说明的价值观倾向,避免到头来自己做出结论,反而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忽悠或左右,需要杠得明白。


3. 小心推理过程中的小花招。

《学会提问》一书中共介绍了20种在推理过程中常见的欺骗手段。它们可能转移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调动你的情绪让你不能专注于问题本身、或者使用混淆的概念让你听从摆布。

例如第一类杠精常使用的人身攻击、追求完美解决方案、偷换概念等手段,阻挠我们接近真相。

再比如你想了解爸爸近期酗酒的原因,于是问妈妈:“老爸最近怎么喝这么多?”老妈的答案很简单——更年期。(老妈对不起~)

我们可能都难敌这样的诱惑,当自己不清楚答案的时候就贴一个标签,好像有所交代了。然而这种行为被叫做——乱扣帽子谬误。它看起来像是给出了理由,但实际上对真相还是一知半解。也许爸爸在面临退休压力、或者为自己的健康感到担心等。

这些谬误可能诱惑你进入非理性的状态,和真相渐行渐远,所以务必坚持杠的毅力,不能放松警惕。


4. 鉴别证据的有效力。

很多人会在描述理由时援引一些内容,例如:个人经历、典型案例、专家意见、研究报告等,让理由显得更有说服力。但是当证据越能调动我们激动的情绪,就越要鉴别它的真伪。

比如说疯传世界的“双胞胎奇迹”。有研究人员做过调查:从未谋面的双胞胎在成年后,竟然能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在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伴侣选择等方面都存在惊人的相似。

结果好像在告诉我们,他们似乎只是被命运安排在了不同的家庭,却拥有着一样的人生。因此很多媒体和文章常会引用这个结果,以证明基因对人类生活存在无可争议的重要性。

然而《天生非此》一书对这个结论很是质疑:首先是主要研究人员不愿公开研究信息,拒绝让其他研究人员验证其研究结果;其次有证据显示这些双胞胎在分开后也保持着联系;最后是在调查开始之前,双胞胎们被暗示故事越惊人,他们越能获得高额的酬劳。BBC也参与其中。

依然记得当时我在看到纪录片时表现出的惊讶和震撼,真像个傻瓜。

我们可以相信更有权威性或证据确凿的理由,但也不要停止探索,因为谁都会犯错,专家也会。所以这时我们可以继续问:“有没有其他研究人员核实过这些发现?”

判断证据是否真实可靠,我们需要有杠的鉴别力。


5. 警惕重要信息被故意忽略。

有的时候因为篇幅有限、或者受时间限制,理由无法提供得更充分,例如新闻、广告等。但我们需要记住,几乎所有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就是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当然这篇也一样)。

当你再次面对思维可能受到影响的情况时,一定要注意在信息不全的时候不要被‘提前’说服。

比如:很多医疗保健网站会发布信息,呼吁人们关注哪些身体信号、重视何种健康问题、应该如何避免与改善等,却不会告诉大众他们网站的赞助大部分来自出售某种药品的医药企业。

再比如:广告上说一款洗面奶能够清除95%的螨虫。

我都想买了,但在购买这款洗面奶之前,可以想一下商家是不是有些信息没有说。例如:可能有的洗面奶能清除99%的螨虫;可能这款产品里添加了其他化学成分,能导致皮肤过敏等症状;可能人们对于一款洗面奶来说实际更关心的是它能否祛除污垢和保湿;还有螨虫的来源,是否勤换枕套也能得到一样的效果等。

还有一点很重要,比如上面提过的人身攻击谬误。有些人在提出理由时一边倒的只说不好或者好的一面,但事物没有绝对,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如果证据明显不公平,我们需要防止自己受到片面信息的鼓惑,相信他人故意忽略之后剩给我们的语言。

勇敢地和轻易让步的自己、和阻挠我们接近真相的信息,杠上一杠。


这个社会实在有太多人想宣扬自己的正确性,当然我们也想。所以在判断的时候、做决定的时候,都要警惕。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不靠强词夺理,而是讲道理,做到让人信服!

《学会提问》给了很多帮助我们开动大脑的方法,可以借鉴里面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探索更为广袤和丰富多彩的可能。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成为一个理智的,有独立思想的“人”,发现和推动真相的发展,做利己利人的事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