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情境之下,你我皆是恶魔!
最近观看了黄渤的《一出好戏》以及英国魔术师达伦布朗的电视真人秀——《Pushed to the Edge》,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对于我们人类的影响力。一部在误以为大陆毁灭之后,逐渐释放人性;一部则是在环境的影响下让一个守法公民在72分钟之内一步步成为了杀人犯。这让我不自觉的联想到了心理学历史上一个重要试验——"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8月14日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拉开了帷幕。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参与了该实验,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 9名囚犯,9名狱卒,6名候补。
实验过程如下:
8月14日,星期天。
9名大学生遭到逮捕并被送到同一所监狱。他们被要求赤身裸体的检查,随后穿上囚犯的衣服,衣服上有着各自的编号,在监狱里被要求只能称呼编号,不能够叫名字。
身穿笔挺帅气的卡其制服,胸前挂着口哨,戴着深色雷朋太阳镜,腰里别着警棍和手铐,9名狱卒的装扮绝对可以乱真,他们三人一组三班倒进行值班。不过这些“狱卒”没有受过任何专门的职业训练,对如何做狱卒,他们只是从电视、报刊杂志上见过,津巴多教授只是以典狱长的身份对9名狱卒做出尽可能贴近真实、但不能使用暴力维持监狱秩序的要求。
刚开始时,狱卒们对囚犯并不严厉,遭到了教授的批评。于是,他们开始加强手段。
8月15日,星期一。
刚刚过了第一天,狱卒便对囚犯们实施了第一次惩罚:如果有谁忘记指示或床铺整理得不合格,就要做几十个俯卧撑。囚犯们把自己关在牢房中,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体罚。狱卒们开始用灭火器喷射囚犯,将他们赤身裸体地锁在床腿上,有些囚犯还被关了数小时禁闭,或者被限制就餐。8612在实验进行到36个小时的时候,精神出现了异常,进行歇斯底里的反抗,成为第一个退出者。
8月16日,星期二。
有一名新的志愿者替换了“8612”。狱卒们晚上换班时都会吹口哨把犯人弄醒,强迫他们做俯卧撑、唱歌,犯人们一个个都没精打采。为了惩罚反叛者,狱卒还把上厕所作为奖励,监狱成了臭气熏天肮脏无比的猪圈,狱卒们让囚犯徒手清洗马桶。时刻草木皆兵,监狱中的紧张气氛达到顶点。有三名囚犯开始出现情绪激动、思维混乱的应激症状。实验引入了模拟假释委员会进行听证。当父母来探望时,狱卒们要囚犯假装表现出在模拟监狱里过得很好的假象。结果父母似乎也完全陷入实验的情境中,完全没有感觉到孩子的不正常。不到三天,扮演狱卒的一部分学生已不只是在演戏,他们用敌意、负向影响和注意力,把自己武装成真正的监狱狱卒,并在他们的值班报告、回顾日记和个人反应中表露无遗。比如819听到假释委员会拒绝他的假释请求时,竟然全身起了皮疹。
8月17日,星期三。
狱卒们的惩罚措施越来越别出心裁,他们强迫犯人玩跳山羊,有的狱卒甚至强迫犯人背着两名狱友做俯卧撑……
囚犯819出现情绪崩溃状况,他成为第二个放弃者。
虽然囚犯5486向狱卒们指出这只是个实验,但几乎没有人理会他。新增的替补囚犯416非常顽固,他也指出狱卒们违反合约的内容,但这些似乎已经完全被其他囚犯所忽略。
接下来3401退出,416坚持绝食以与狱卒对抗。狱卒们让其他的囚犯一起加入惩罚416的队伍,惩罚变得变本加厉。
1037第四个被释放,他也因为情绪崩溃而变得非常抑郁。4325得知自己没有被释放,也完全崩溃失控,成为第五个被释放者。
实验引入了神父和律师,但情况并无好转。
三天内已经有五人退出,余下的是416、2093、5486、5704、7258。
8月18日,星期四。
实验继续,狱卒更加无所顾忌,虐待不断升级,不公正的处罚相继上演。只有5486要求狱卒应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他几乎是完全清醒的,416则坚持绝食对抗。又有两名犯人达到精神崩溃的边缘。津巴多教授也感到很困惑,他不知道实验还能不能坚持下去。当他的女友克里斯蒂娜教授来到实验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惊愕不已,她将教授痛骂一顿,愤然离开。
津巴多虽然信心有些动摇,但仍想将实验进行下去。直到当天晚上,他发现狱卒开始强迫两个“囚犯”模仿动物交配时,才被惊呆,知道侮辱和暴力行为已经达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宣布实验结束,比预期提前了9天。
看完整个过程,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毛骨悚然,短短几天时间人类的行为竟然会演化到如此难堪的地步,难道人类内心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这些行为的诞生跟人性的关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不免有很多夸大之处,但是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环境的变化、角色的塑造对人心的影响力,该试验也不应该避重就轻、旁敲侧击出很多结论,其实无非就是带着作者本身的主观意识的引导。
接下来让我们抛开一切来看(仅针对文字表露部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9名大学生被逮捕,然后被要求赤身裸体的检查,并被要求在监狱里只能称呼编号,不能称呼名字。从这里我可以想象到津巴多教授这么做的原因是尽可能的模拟真实的监狱环境,同时生理上的耻辱会不自觉的打下一个标签(囚犯、没有人权、羞耻感...),埋下一个心理暗示,后续的行为则是希望试验者能够忘却自己的个人身份。扮演狱卒的那些人给与其符合其身份的装饰,则更加有利于塑造一个角色,给予其强烈的角色性质的心理暗示。由于这些狱卒没有经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其后续角色的行为都是出自于其个人的自我对角色的认知。津巴多教授阐述了自己对于狱卒这个角色的要求之后就任由其自我演绎。该开始的时候对囚犯并不严厉,可以想象到一副画面:一群满怀期待、兴奋却又缺乏试验经验的大学生参与了试验,到这里的一切都是满满的新鲜感,在心底给自己的说法也是这仅仅是一个试验,我们只是配合表演。难免就会出现囚犯没有囚犯的样子,自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个扮演者,也不知真正的囚犯该如何。没有人会真正以为自己是个囚犯,也没人认为我就应该服从狱卒的管束,我们都是平等之人,我的任何行为也有着我的自由。狱卒们想的也是我只是参与试验而已,尽量做好自己的角色,过于严厉和苛求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我们都是自由平等的公民。结果果然不出所料,狱卒对囚犯的管理并不严厉,但是这时候我们的津巴多教授不满现状,这不是我要的试验环境,作为狱卒你们必须严厉。结果,能够想象到的是无端遭受批评的狱卒,怀着不满释放去监狱释放了自己的负能量,理所应当的凭着借口加强了手段。
第一天过后,按照各种要求变着法的找茬的狱卒,看到囚犯不服从管束,开始行使自己这个角色的权利,又铭记着津巴多教授的教诲,所以逐渐的加强了手段。不出预料的仍然未转变角色的囚犯,则不服从管束,我们人人平等,你凭什么这么做,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反抗,但是由于人个人之间的差异性,每个人的忍受程度、性格偏激程度的不一。狱卒惩罚手段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公平,在环境的演化中总有那么几个囚犯会先受不了,然后狱卒就会加强针对,同时另一部分囚犯则会像旁观者慢慢演化。同时,可以看出津巴多教授并没有对狱卒的行为进行制止,他们只会以为就这种程度还远远达不到狱卒这个身份所具有的天然权利,只会一次又一次的试探津巴多教授(规则)的底线。而那些囚犯则是在呼天喊地大诉各种不公无果之后慢慢服从,或者始终走不出这个胡同使得身心受到伤害。不出所料,一个未经世事的大学生8612在36小时的时候首先受不了这种不公平待遇,成为第一个退出者。
不出意外随着试验的继续进行,狱卒们不间断的触碰着津巴多教授的底线,无意间不符合规定的事情也越演越烈,内心的路西法也渐渐释放。囚犯也越来越适应自己的角色,渐渐释放了自己服从权威的潜意识。渐渐的监狱的形势变得剑拔弩张、草木皆兵,但是没想到的是一切的演变是如此的迅速。
囚犯819继假释未果出现皮疹之后,成为了第二个放弃者。这其实不难想象前一天的伏笔已然昭显出其角色深入的既视感。416作为替补直接进入了进化版的狱卒市场,5386也向狱卒指出这只是个试验。可以想象到的一副画面:满怀新鲜感坚持这只是个试验的819愣头青对上了狱卒,狱卒感受到自己的角色权威受到了挑衅,上面又没有明确制止不能这么做,你们身为囚犯没有这个权利指责什么,所以情况越演越烈。819以绝食控诉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3401、1037、4325则陆续退出了试验。
8月18日,试验继续。狱卒由于一直没有触碰到底线,手段不断升级。只有5486清醒的要求狱卒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416则继续绝食对抗不公。又有两名囚犯退出了试验。这时作为完完全全新入者的克里斯蒂娜教授作为旁观者乱入了现场。现场的试验氛围瞬间冲击了她的感官认知,她痛批了一顿教授,愤然离开。这也为试验的结束埋下了伏笔。津巴多教授虽然信心有些动摇,但仍想将实验进行下去,直至情况越演越烈深感女友的话的正确,停止了试验。
整个试验可以看出融入环境的人,由于温水煮青蛙,一点点的被环境改变了自身的属性。只有清醒,没有被环境融入的5486一直没被淘汰坚持这只是个试验,新入的416则以愤青姿态绝食抗争着这个社会的不公。乱入的克里斯蒂娜教授则以一个试验外的视角讲述着自身受到的冲击。这个试验昭显了环境对人类心理影响的重要作用。造成最后这种结果的原因,在我看来:首先是津巴多教授对狱卒权利的纵容,对囚徒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漠视,其次是角色的带入感,试验者的本身不成熟心智,最后总结来看是环境的影响力。
在最后我想说的是:在现实世界中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自己曾经不喜欢的模样,我只想说,不是我们不愿变成自己想象的样子,只是社会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让我失去了方向。
我生来一张白纸,不曾被这个世界书写。或许,由于生物的自我保护机制,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小自私。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被社会环境一点点的洗涤,我们渐渐忘却了我们的动物本能。社会的规则约束着我们,使我们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的善恶观,没有人希望自己被打上恶人的标签,内心都向往着善良,都想着能为这个社会贡献一点自己的光和热。但是环境的变迁,我为了更好的活下去,做了一个个抉择,从此变成了我们年少时所不希望的模样。
寄每一个在社会中挣扎前行的年轻人,惟愿多年后尚能记得我们年少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