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分明的爱憎也许是迷失的第一步 ‖ 无戒训练营第一篇
说一个人爱憎分明,是在夸他;说他敢爱敢恨,也是在夸他,可是这爱与憎之间,真的就必须分的那么清楚吗?
春节回老家,和一个久未见面的发小的接触,让我觉得,划清爱与憎,也可能是迷失的第一步。
他是94年的,读着大专,今年大二。父母都是地道农民,在村子里种着很多地、包了一个鱼塘,以前还养殖过鸡。
在农村,本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村子位置很好,四周是开阔平坦的土地,前后各有一条河,村子里也有个环形的小池塘。
一切爱憎的源头都起源于这个不大不小的池塘。
公有制下一切都属于集体,这个池塘作为养殖用的鱼塘是由个别村民来承包的。现在,这个鱼塘由发小的父亲承包,但关于鱼塘承包权的纠纷一直没有停息,村子里一直有人在明争暗斗着。
发小的父亲当年为了承包鱼塘,挨了打,现在,鱼塘已经在他父亲手里承包了十多年,于是又有人想从他手里抢下这个鱼塘。围绕着鱼塘的种种都充斥着浓浓的火药味。
其实,身在农村,谁也不会过得比谁太好,不过是一亩地、一池水的事,许多事情在几经转口之间都变了,也许自己眼中的受害者在别人眼里是施暴者,对错,在错综复杂的一桩桩连着的事情中间,已经变得模糊不清。
发小心疼上了年纪的父母,对村子里的人充满敌意。和我聊天的时候,他的话语里是一种深深的怨念,句句咄人,似乎我就是那些与他家争斗的人的代表。
对于他的父母,他自然是满怀作为子女的爱,对于那些与其争斗的人,他也积攒着无限的仇恨。
他将这种怨念带到生活中,好像自己做的事情就是为了报复村子里的那些人,就是为了不让他们的计谋得逞。
我看到他整个人的状态,感到深深的担忧,他似乎被一种东西蒙蔽了双眼,走在危险的道路上。
他的爱与憎,是如此的分明,可又如此的盲目。维护自己双亲的心让他不再作任何思考,一头扎入恶意的因果循环中去。
其实,他家的事也和我家有一点点但不多的牵连,我个人是知道一点的,但我自己一直是作为旁观者去观察这件事,不四处传扬,也不做是非之论。
因为一旦被个人的情感麻痹了认知,就无法再回归理性,无法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做人的感觉都变了。
人的各种情感其实是相互平衡的一种状态,一旦哪种情感太过强烈,人感受其他情感的能力就会变得迟钝,周围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或爱或恨的色彩。
就如同热恋中的情侣,爱到浓时感觉天地都开朗,看到的人和物都是带着微笑的,可分手时刻又万念俱灰,沉痛得无法自拔。
如果无法把控好自己,人就容易在爱或恨中迷失自我。一切缘由于(她)他又解忧于(她)他,这种状态,像是一种附属品,没有根,没有依靠,对于未来,只剩下恐慌。
人是富于感情的,但人和感情终究是主从关系,人是驾驭情感的那一方。当一种情感俘虏了自己,也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归到原来的样子,强烈的爱憎总是让人迷失。迷途中的步伐,想必是痛苦并艰难的,但情感的执拗会驱使自己前行,像驱使牛马一般,无法回头。
所以,爱憎分明,某种意义上并不是好事,也许会让人积重难返,温和、中庸,才能让自己波澜不惊,沉稳处世。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第二期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