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传:苹果封杀微信打赏是犯浑吗?
目前互联网领域就是一个两强的格局,虽然大家一直讲BAT,但百度其实跟不上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步伐了。腾讯和阿里巴巴在收购入股投资各种企业的时候,体现出两家企业控制力是非常不一样的。
腾讯比较喜欢把公司纳入到自己的生态体系之后,给它一些流量的支持、资源的整合互换。也就说,它投资了某个企业之后,更多地是把它看成合作伙伴,双方的互利共赢。而阿里巴巴在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去争取控股,它追求的是绝对的控制权。所以这两家公司想比,腾讯相对开放一些。
有人分析说,这两家公司在投资策略上不一样,是由两家公司的特点决定的。腾讯是社交产品起家,有几款明星社交产品以及衍生出来的其他类似的产品,最不稀缺的资源就是流量,有绝对强的流量资源,在不控股的情况下也能掌控合作的主动权。阿里巴巴虽然也投资了一些社交网络、媒体类的产品,但绝大多数产品在流量上跟腾讯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对流量的流失特别恐惧。“绝对控股权”就是防范流量的外泄。
不过,十几年前,腾讯的策略和现在可完全不一样,跟“开放”是一点儿都不沾边。
腾讯打败了msn之类比较强劲的直接竞争对手之后,在即时通讯社交软件这个领域一枝独秀,开始扩张。这一扩张,马上四面树敌。因为它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封闭的流量策略。
QQ获得特别大的流量之后,很快向比较相近的领域拓展、延伸,比如QQ游戏。早期的时候,大家用QQ除了聊天之外,很大的一个消遣都是玩QQ游戏。
其实早做棋牌类的小游戏是联众世界,那是当时网吧电脑里必备的软件,用户体量达到了几千万,在垂直的市场上是具有绝对的垄断地位的。后来,腾讯用它强大的流量资源往QQ游戏导流,成功的挖了联众世界的墙角。
人们通过看QQ好友的状态就能知道对方正在玩什么游戏,点一下就可以一起玩,这就相当于把社交关系导入游戏。而联众世界,虽说游戏的界面、规则都大同小异,可基本上只能跟陌生人玩。所以,QQ游戏像病毒式传播一样,流量爆发,打垮了联众世界。从此,腾讯一发不可收。如今游戏方面全球第一。
联众世界被腾讯打败后,它的创始人鲍岳桥转行去做风险投资人。他做投资有一个基本的投资原则——如果腾讯也可能涉足这个领域,项目再好都不会投。他知道腾讯的打法多野蛮,效果多么摧枯拉朽,所以投资的时候都会考虑腾讯再“抄”怎么办。这就是腾讯当年的破坏力。
当然,腾讯的产品线不止游戏,做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比如QQ空间、QQ音乐、QQ秀。尤其是QQ秀,不要小看这个东西,这是腾讯非常伟大的发明,很多人在QQ秀上花了不少的钱。
当年跟QQ竞争的即时通讯软件都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即时通讯软件获得用户可以非常快,可是没有解决挣钱的问题。一个流量比较大的产品,它的商业变现的路径一般都会考虑广告,可是社交软件的界面非常狭小,怎么放广告都感觉又丑又low,用户还很排斥。所以,即时通讯软件它的盈利方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所以,腾讯的微创新的能力不仅体现在改进产品上,它在商业模式上的改良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腾讯以QQ的流量为依托,把流量翻江倒海地翻到其他产品上。比如腾讯网,它的本质就是把QQ的流量想办法变现。QQ上没法做广告,那建个门户网站,把QQ的流量想办法往门户网站导,各种弹窗、新闻。腾讯还同步做了QQ浏览器,默认把自己的门户网站放在上面。流量导流到门户网站就可以做广告了,这是门户网站主流的商业模式嘛。
研究一下腾讯的产品线,除了特别能模仿、做点微创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它做了一个流量封闭的系统。它以QQ的流量作为原点,想办法把这些流量翻来覆去的用,让这几亿的用户也用一下其他产品。这些产品就在这个封闭的流量体系里逐渐地发展壮大,灭掉竞争对手。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逻辑,把一个用户的流量价值吃干抹净。
腾讯为什么要用这个封闭的策略?这跟马化腾的一个理想是有关。他当年认为腾讯应该是一家能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公司,用户上网需要的所有东西,搜索、购物、聊天、听音乐……在腾讯的产品体系里一站式都能解决。
当然,他的这个梦想不可避免地要跟其他竞争对手发生冲突,而且是群体性的冲突。想想互联网圈这些耳熟能详大佬,哪个他没得罪过。腾讯做了一个电商叫拍拍网,得罪了马云;后来搞搜索引擎,跟李彦宏杠上了;微信之父张小龙早期自己做了一个foxmail,腾讯收了,连张小龙一块儿挖来搞QQ邮箱,加上巨大的流量加持,很快QQ邮箱就干翻了网易系的拳头产品——126、163邮箱,又把丁磊得罪了。
总之,在互联网圈子,当年几乎没有腾讯不涉足的领域。2010年,当时披露的各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腾讯一家的利润抵的上百度、阿里巴巴、搜狐、新浪,四家的总和。所以,在当年的互联网圈,腾讯特招人恨,各种冷嘲热讽,甚至在中国互联网大会集体的抵制马化腾。
这种小范围的摩擦都非常正常,也不足以说撼动腾讯的封闭流量的策略。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非常激烈的事情,彻底改变了这个格局——3Q大战。
360大战QQ,惊着不少人,确实没在互联网圈子见过这么恶劣的商业竞争。之前的竞争无非抄产品,抄营销方式,大家有来有往。腾讯流量大,小公司受不了,但这是正面的商业竞争,硬实力不行,打输了也服。可是360跟QQ打的仗,彻底颠覆了大家对互联网作为一个高科技产业,这种温文尔雅的形象。他们竞争的时候太原始了。双方基本上都是给彼此下狠手,往死里整。
360为什么会跟QQ掐起来?
因为腾讯封闭流量的战略动了360的奶酪。
当年QQ盗号情况非常严重,所以腾讯推出了一个小软件——QQ医生,查杀电脑里的盗号木马,防止QQ被盗号。开始非常不起眼,不太可能入360的董事长周鸿祎的法眼。
2009年,QQ医生做了几个版本迭代,突然之推出防毒杀毒的功能,而且软件的界面跟360杀毒软件非常像。2010年,腾讯大张旗鼓的用流量优势给qq医生做了特别强势的推广,市场占有率迅速拉高。这时周鸿祎慌了,苦心经营了好多年,好不容易杀到行业第一,突然杀进一个巨无霸来。而且,腾讯的产品开发策略是精益创业的模式——小步快跑,试错迭代,软件的用户体验越做越好,功能越做越强大。后来,QQ医生直接改名叫QQ电脑管家,正面地冲着360就来了。当时的舆论觉得,360完了,被腾讯盯上了,没法玩了。
2010年9月份,周鸿祎给马化腾发过一个短信,大概意思是:你可以投资入股我们360,咱们两家合作打百度,我可以帮你去投资迅雷之类的互联网公司,这样腾讯给人的感觉是一家平台公司,很开放,你还是第一大公司,大伙儿服你,还有钱赚,这不是很好吗。结果马化腾很快霸气的拒绝:没投资价值!
这下周鸿祎急了,决定鱼死网破,跟腾讯彻底干一仗。
2010年,中秋节过后,马上要放十一长假了,周鸿祎突然通过360的软件给用户发了一个弹窗,说发现QQ一直在偷偷地扫描大家的硬盘,窃取用户的隐私,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推出360隐私保护器,安装就保护个人隐私不被腾讯这家流氓公司窃取。这下网友炸锅了,很多人开始在网上晒帖子、晒图、晒他们用360隐私保护器扫描QQ之后发现QQ侵犯隐私的例子,也不知道真假。
这招狠,周鸿祎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不在产品上打仗,打舆论战。而且,周鸿祎对舆论的掌控和扩散能力确实厉害。他选放假前放出消息,而假期很多媒体不上班,有上班的媒体发的非常新闻也不多。这样整个假期舆论都在讨论这件事,没有其它事件来冲淡关注度。
随后,周鸿祎又在自己的微博上开始攻击腾讯,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正义的斗士,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很聪明地给跟腾讯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一次定义——这是一个草根创业者对垄断者的一场反叛,一场反击,360跟QQ本质上不是两家公司之间的斗争,这是互联网创新力量和垄断力量之间的斗争,360要在垄断力量的挤压之下,杀出一条血路,找到一条生路,这也算是为其他互联网创业公司找到一条生路。
而腾讯,技术挺好,会做产品,执行能力极强,唯独公关能力也特别差,舆论上的口碑不好。结果出了这事,腾讯居然认为,舆论发酵得这么厉害,而且是一边倒,就应该不回应,按住不表。周鸿祎倾全部之力炒作起来,腾讯回应都不回应,舆论更是一边倒了。
后来,腾讯给所有的QQ用户发了一个弹窗,解释了一通。但是在大伙看来挺苍白,不信。双方你来我往,腾讯联合几家360的对手,360联合几家腾讯的对手,相互之间打嘴仗,封杀对方的软件。周鸿祎始终保持着一个斗士的形象,在舆论引导上更高一筹。
2010年10月29日,360宣布推出扣扣保镖。扣扣保镖对QQ扫描后会建议用户立即修复。但是这款软件本质上是一个外挂,只要用户点了修复,360就把QQ安全软件的部分全部替换成360,而且,据说用户的社交关系链也都被360备份了。
当腾讯知道了这个消息,开会讨论时,马化腾吓得脸色苍白,他没想到360会这么干,这是客户端软件的流量劫持。所以,腾讯马上向深圳市公安局报案并向工信部投诉。但是调查没那么快,一拖几天,腾讯发现不能等官方调停了,因为QQ的后台显示360通过扣扣保镖截留了2000万QQ用户。
2010年11月3日,腾讯做出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个人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并让用户选择,卸载QQ或卸载360。
360的软件劫持确实是太没底线了,完全违反正常的商业竞争。所以,两家公司打了好几场官司,基本上都是判360输。腾讯赢了官司,而360赢了舆论,名声大噪,迅速发展。3Q大战之后,360的装机量迅速从一亿涨到了四亿,一度成为中国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周鸿祎在这件事上铤而走险,值了。
这件事之后,腾讯开始认真反思封闭的战略。因为封闭,导致要做各式各样的软件,跟整个互联网行业竞争,四面楚歌,腹背受敌。所以,马化腾就开始考虑开放,有些软件自己做,一不擅长,二不专注,做了还得罪人,别人做的很成功,跟他们合作不就行了。于是,腾讯把电商业务卖给京东,把搜索业务卖给到搜狗。脱离出一部分产品体系,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同盟关系,一样是你企业竞争的护城河。
从腾讯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这个过程,可以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互联网行业,究竟是开放好还是封闭好?
2017年有件热门的事——微信和苹果之争。微信有个打赏功能,用苹果手机打赏,苹果公司要抽成30%。微信跟苹果争起来,最后微信干脆关闭了打赏功能。这次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站在腾讯这边,都认为苹果的要求不合理。
在互联网圈子,只要做过APP的,只要涉及到移动支付、购买虚拟类的知识产品,苹果版本都会按纯按流水抽成30%,哪怕利润率只有10%,也要抽30%。这就导致很多软件铤而走险,想办法绕过苹果商店的支付,通过各种擦边球的方式转到微信或支付宝。但一旦被苹果商店的审核部门发现,马上被下架。霸道!
这里并不是说苹果做的多恶劣,而是想讲微信跟苹果之争的背后,其实是两个对立的理念之争——
自由开放 vs 垄断封闭
什么叫自由开放?比如你买了一台电脑,这个电脑就是属于你的,你可以用这个电脑做任何事情,可以给它换操作系统、装各种软件,甚至装盗版的软件。可是苹果的电脑是坚决不允许你做各种改变,下软件必须通过应用商店,而应用商店的软件必须要通过审核,这就是一个垄断封闭的系统。
手机系统也是这样。苹果的系统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有自己的应用商店而且完全不跟安卓互通。苹果对软件的审核简直严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所有做APP的创业公司,每次给苹果商店审核时都提心吊胆。而安卓是一个开源的系统,所以小米把安卓的系统改成MIUI,华为把安卓系统改成EMUI。而对用户来说,可以装各种各样的软件,只要软件的开发出来传到安卓各种应用市场,自己下载就行了。
这两种系统就代表了一种垄断封闭的思维和一种自由开放的思维。这两种思维,哪个好,哪个坏?
很多人喜欢拿道德来评判,认为开放好,因为开放好像更能体现“瓦解权威,瓦解中心”的互联网精神,而封闭垄断跟互联网精神相悖。
可是人们用了苹果的手机系统之后发现,封闭也没什么不好的。虽然说失去了很多自由,没有那么多权限,但是这个封闭的东西体验确实好,苹果系统就是很流畅。而安卓系统虽然开放,但用三五个月之后,它一定会卡顿。
有人研究自由开放和垄断封闭后发现了,这两个理念其实是此消彼长的,并不存在“谁代表着未来,谁代表着落后守旧”。
历史上,任何革命性的信息技术,一出现的时候往往是比较自由开放的,成熟后一定会走向垄断封闭。比如无线电台的技术,无线电台一开始都是些业余爱好者用,他们自己发现频率,做电台、做节目,免费发放给公众,没人考虑赚钱的事。但是,当人们发现收听电台能够当成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就出现了商业目的,商业广播公司开始做,而且动用很多力量让国家禁止个人电台,这就是自由开放的结束,垄断封闭的开始。
电脑系统也是一样,比如Linux,它是一个完全开源的系统,所以很多黑客都喜欢用,因为他们向往这种自由的精神。而苹果这种系统是乔·布斯一个非常偏执的追求,他毕生都希望把一个系统做得非常封闭。经过多年的商业实践,各种沉浮,早期口碑比较好的Linux系统几乎销声匿迹了。今天提起操作系统,大家都竖大拇指的就是苹果。这也是一个循环,以自由开放开始,以封闭垄断结束。
互联网其实讲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故事,但你会发现这个故事在商业层面来说并没有什么用,靠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基本是挣不到钱的。
淘宝网早期对所有中小卖家开放,当店家越来越多,用户越来越多的时候,淘宝发现成本支出越来越多,就想挣钱,想挣钱就要干一个跟当初“自由开放”不一样的选择——控制。于是,淘宝有了很多威权色彩,比如开始控制流量、做竞价排名广告……这样它就变成了一个雁过拔毛的商业模式,挣的是推广费。这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一个事物要想长大,离不开自由开放。但是,当它真正想挣钱的时候,还得回归到比较传统的方式,用一种比较中心化、比较权威的方式实现商业变现。从这个道理出发,腾讯比以前更开放,但是会不会一直开放下去,很难说。
(搜索路径:先保存至相册,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