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隐仕与隐事(二)

2024-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17-06-2

【原文】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白话】长沮说:“那位手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啊。”长沮又说:“他知道渡口了。”


【思考之二】你认为长沮为何会对孔子说“是知津矣”?

执舆”指在车上手执缰绳。皇侃《义疏》曰:“‘执舆’犹‘执辔’也。”朱子《集注》曰:“执辔在车也。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孔子派子路打听渡口在哪里,可是长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子路“夫执舆者为谁”,那个坐在车子上、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呢?子路回答那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孔丘与”,是那个周游列国的鲁国人孔丘吗?子路马上“是啊。”按理说,长沮既然知道这个人,说明也很景仰这个人,该如实回答如何走。可是长沮的回答却非常特别,“是知津矣”,就是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朱子解释说:“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张居正解释说:“长沮遂拒之说:‘问者不知,知者不问。既是鲁之孔丘,他游遍天下,无一处而不到,于津渡所在,必已知之久矣,又何必问于我哉?’”钱穆先生解释说:“言孔子长年周流在外,应知津渡之处也。”张栻曰:“夫子使子路问津,亦察其容止之有异也。长沮谓是知津矣,此讥夫子周行天下之已久也。”陈祥道曰:“盖非其周流也。”唐文治:“盖隐讽也。”

这让我们想起前些年问路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问对人,路就好走,又近又方便;有时候问错了人,会越问越糟,越走越远。问对人就等于是问到有经验的好人,就能走对路;问错人呢,就等于走错了路。可长沮有点不一样,故意不告诉你。言外之意,鲁国的孔子人人都知道是圣人,他啥不知道,还用问我路吗?

这几句问答非常有趣,也值得我们再斟酌一下

首先,长沮问的是,那个执辔的人——坐在马车上拉着缰绳的人,那人是谁?从外貌上判断,孔子要比子路年长;孔子坐车,子路驾车又问路,说明孔子是主要的人物。长沮先问长者的身份,可见长沮不仅是个隐者,还是个有才德者,也是一个知礼者,还是一个对儒家颇为熟悉的智者。从对孔子身份的确认,也隐含了他对孔子的一种敬重。

在《论语》里面,儒者跟隐者的对话,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基调:彼此了解,相互敬重,但也不乏风趣幽默、调侃、嘲讽的味道。

长沮的这个回答,非常非常耐人寻味。子路来问渡口,你在这里耕种,应该非常熟悉,直言相告即可。可他反而说,你那个孔子老师,是天生的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怎么能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呢。这里的重点不在幽默调侃,而是一种智慧。这个“知津”,不仅延续着隐者长沮对孔子的敬重与理解,关键是一种比喻,或者一语双关,所以这个“知津”不再是现实中的渡口,而是在这个动荡时代,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抉择。

【思考之三】你如何看待儒家和隐者的处世哲学?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哪种处世哲学更适合?为什么?

长沮回答说:“你是孔子的弟子,你们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这显然是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回答,表达各自有各自的道,走的是不同的路,互相尊重的意思。

既然“知津”是象征意义,那么,在现实中如何选择渡河呢?在人生的抉择里面,如何抉择出对自己最好的渡口呢?

隐者与儒者毕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儒者的抉择是积极投入这个社会、改善这个社会,不惜任何代价;隐者则是避开这个纷乱的社会,保有自身的高洁。所以,长沮的回答一方面表达了对孔子的敬重,一方面也表达了“孔子知道该怎么样抉择对自己最好”。

可是,孔老夫子的抉择是,无论这个世道是什么样子,我都要去推行大道,推行周礼,坚定不移。即使面对很多凶险,很多危险,沦为丧家之犬,甚至是生命的危机,也从不放弃。孔子是希望能够帮助到天下所有人,所以抉择了一条对自己不一定最好、而且是艰难的道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道路。

【思考之四】你认为“知津”对你有什么启示?你目前有没有面临一些人生抉择?你将如何做出选择?

我们知道,人生走哪一条路都是抉择。《微子篇》专记孔子及一些圣贤的出处进退原则。这一章用一个向隐者问路的比喻,来体现隐者跟孔子不同的出处进退的原则,表达出在黑暗的乱世当中,你要么就是做一个洁身自爱的隐者,可以生活于安全无虞的终老一生;要么就做一个不忍众生苦难,希望解决众生苦难的人。但像孔子这样做,一定会很累,并且会遇到许多磨难,甚至经常生命受威胁或牺牲生命,但是伟大的仁者胸怀,就是有这样伟大的情操,他虽然很累,但内心很踏实,也非常的快乐。中华文化主流的文化为何是儒家而不是道家,它的道理就在这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