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张孟
1 强大的晋国
闲来读史,我们最佩服那些建功立业,封侯拜相,雄霸天下的英雄人物,为他们的功业击节赞叹,为他们的事迹热血沸腾,羡慕不已。
可是,还有那么一类人物,他们立下盖世奇功而不自居,既不贪图富贵,也不留恋荣华,而是在大局已定之时飘然隐退,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也寻不到他的踪迹。
这类人物最令我们神往。
比如助吴国灭楚称霸的兵圣孙武,比如泛舟五湖的越国范蠡,比如后来随赤松子游的张良。还比如帮助赵襄子灭智伯瑶,直接导致后来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开启的赵家首席谋臣——张孟谈。
春秋时期,晋国是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称霸时间最长的。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先后在晋国身上碰的头破血流,徒唤奈何,更别提那些小诸侯国了。
眼看着晋国这个庞然大物,天下诸国都在瑟瑟发抖,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打败它,晋国看上去也是巍然不可撼动。
可是,最强大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当外部环境基本安全的时候,就是内部混乱的开始。晋国也不例外。
晋国历代都是国君与各大家族共治的政治格局。晋文公时期,首次建立了三军制,分上军,中军,下军,每军各设一将一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称为三军六卿。晋国的国政基本上就由这六卿轮流把持。
各大家族形成了默契,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执政,基本形成了平衡局面。晋国的强盛因为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也因此各大家族之间明争暗斗也十分惨烈,一个不好,就是身死族灭。
公元前497年,晋国发生第 n次内乱,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联合起来,灭掉了中行氏和范氏,至此,曾经先后显赫于晋国的十一大家族只剩下四家,狐家,先家,郤家,胥家,栾家,中行家,范家,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也是第一次,晋国由六卿变成了四卿,刚刚被灭的中行氏和范氏的土地财产可没回到国君手中,而是被四家私下瓜分,也因此,四家的势力再次膨胀,国君的权利越来越弱。
此时,晋国的正卿是智伯瑶。
2 惊才绝艳智伯瑶
智伯瑶是那种才华盖世的人物。他相貌英俊,精通六艺,为人勇猛,果敢,坚毅,头脑灵活,足智多谋,好像全天下的优点都集于一身。他带兵先后伐齐攻郑图卫,大大巩固了晋国霸主的地位,也扩充了智家的实力。智氏的强大远远超过了赵,韩,魏三家的任何一家。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人的缺点往往在最得意的时候暴露出来。智伯瑶也是如此。他的缺点就是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狂傲自大,觉得天下人都不如自己。既然没人比自己强,就没必要把他们放在眼里。这也是大多数才华横溢的人的通病,恃才傲物。
所以,不久前一次宴会上,他就戏弄了韩氏家主韩虎,并且狠狠侮辱了想替主人出头的韩氏家臣段规,丝毫没给韩氏留面子。
只是恃才傲物的智伯瑶也许还能令人忍受,要命的是他还有另一个小小的毛病:贪。
仕途的顺利令智伯瑶的野心迅速膨胀,他还嫌智氏实力增长的不够快,苦思冥想后有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理由十分充分:作为晋国的正卿,为了增加国君的实力,每家给国君献上万户城邑一处。至于这些城邑能不能到国君手里,还不是我智伯说了算?
自以为聪明的智伯瑶根本不会想到,正是他这个小小的贪念,一个索地的举动,为智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当初智氏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天才智瑶,另一个是各方面不那么出色但是宅心仁厚的智宵。
家主智跞和其他家族长老都倾向智瑶,道理很简单:因为他太耀眼了,就算见多识广的时任晋国正卿的智跞,也因为有一个这样的儿子而骄傲和欣慰。老实说,这样的年轻人如果是别的家族的子弟,他会睡不着觉的。
可是,家族内还是发出了异样的声音。站出来的是智跞的族弟智果。
智果说:智瑶有五大优点别人比不上,可是他还有一个缺点。优点掩盖不了缺点,所以不适合做家主。
智跞很感兴趣,问:他有什么缺点?
智果回答:贪且愎。既贪又傲,听不得别人意见。
智跞说:可是,他的才能过人啊!
智果回答:才能大的人,做坏事破坏力也大。不如选智宵,这个孩子很有仁德之心。
智跞不听,依然选择了智瑶做继承人。
智果觉得自己在智家不能再待下去了,于是贿赂户籍部门改了姓氏,离开了智家。后来智氏灭族,智果一家得以幸存。
3 索地
智伯瑶第一个索地目标定在了韩家。他心里有数:三家里韩家比较软弱,这一点他从那天宴会上已经试探出来。
柿子先找软的捏,所以,他第一个开刀的就是韩虎。
韩虎接到智伯瑶的使者递上的竹简,看到要自己割一处万人城邑,气的手都发抖了。他怎么会不知道这是智伯瑶的诡计,割出去的土地怎会到国君手里,只能让智家更强大。
联想到前些日子在宴会上受到的戏弄,登时大怒,拔剑就要杀人。
一旁的谋臣段规急忙拦住,先让使者退下等候,然后不慌不忙地说:主公,这地咱们一定要给,而且,咱们加倍!
为什么?这又不是斗地主,还加倍?难道这个段规是智氏的卧底吗?
段规解释:智家现在地盘最大,实力最雄厚,一旦惹怒了他,他必然发兵,我们韩家是打不过的。
韩虎听了十分沮丧地坐回了座位,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加倍给,你是嫌智家地盘不够大吗?
段规脸上浮现了一个诡异的笑容,继续道:智伯瑶为人刚愎自用又贪财好利,咱们加倍献地,他必然以为我们十分害怕他,他就会更加轻视我们,更加骄傲,也因此必然轻视和我们实力差不多的赵魏两家。一旦那两家有一个不愿意给地,必然发生战争。那样的话,韩家不但可以免于灾难,也许还能在他们斗得两败俱伤时捞点好处,那时候,送出去两座城,回来的没准儿是二十座城呢!
不得不说,那时的谋臣都是聪明绝顶之士。
4 魏驹的决定
使者带回了韩家加倍献地的好消息,本来还略有些忐忑的智伯瑶喜出望外。没想到同为四卿的韩家这么怕自己,不出段规所料,他更加狂傲自大起来,急忙向魏家派出了使者。
使者来到了魏家。
一开始,魏氏家主魏驹的反应和韩虎一样,也要拔剑杀人,同样有一位谋臣劝住了魏驹。这个人叫任章。
任章问:为什么不给?
魏驹气呼呼地说:还用为什么?无缘无故就来索地,同样是朝中大夫,我为什么要给他?
任章给魏驹分析:无缘无故索地,各家必然惊恐害怕,害怕就会想办法联合起来,因为单独一家是打不过智家的,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希望。
魏驹道:那就联合呗,为什么要给地呢,太窝囊了吧?
任章缓缓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有得到了地,智伯瑶才会更加傲慢轻敌,我们才有机会联合起来,如果现在不给地,魏氏马上就会成为智伯的第一个目标,这时候,另外两家意图不明,主公你说怎么办呢?
显然这最后一句打动了魏驹,虽然心有不甘,他也不想成为第一个靶子,于是,他也献出了土地。
春秋战国时期,谋臣策士十分出彩,他们往往对某一事件条分缕析,指点江山,口若悬河,令人钦佩。
段规和任章就是代表。
面对智伯瑶的无端索地,他们都认为智家实力强大,任何单独一家都不足以抗衡,只能联合起来才有胜机。但是,又都不想成为第一个目标,各怀鬼胎,所以,同意献地甚至加倍献地,就是想把祸水引向别人,自己坐山观虎斗,这看起来是很明智的选择。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远的不说,就说后来的秦国,正如今日智氏般强大。包括韩虎和魏驹的后代建立的韩魏等六国,争相割地赂秦,就是不想成为强大的秦国下一个目标。然后有限的几次联合也是貌合神离,终于一一被消灭,其情况恰如今日之事的翻版。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赵氏也同意了献地,那么,智伯瑶这种恃强凌弱的计策真的有成功的可能,历史也许会改写。
之所以没成功,就因为赵氏家主叫做赵无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