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少年读书时,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 【六月天】主题征文
阅读悦美,正是少年读书时。我真正开始系统读书的时候是从四年级以后。

在七十年代剩下的书大部分也就是经典类的小说以及传统章回体小说,从小学四年开始大量阅读经典书籍,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作品,《红旗谱》《红岩》《高玉宝》《西藏天路》以及《北宋杨家将》《呼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西游记》之类,
读《高玉宝》《三国演义》时,那书是繁体字,当开始有很大阻力,看到后来根据上下文猜读也就有个八九不离十,看得多了,文言文与繁体字的识别力与理解力大有提高,现在的比较深的文言文和繁体字的功底是那时打下的。读那《半夜鸡叫》故事中对周扒皮的恨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叹服,浸润到我的骨髓里。那时也就形成了某些气度和家国情怀。
一天,父亲买来三大本全套《西游记》,一进门,父亲高高地举着,高声对我说:“小子,看我给你带什么来?”我急忙闪到父亲身边,一看蓝色封面,流金大字写着《西游记》,惊呼一声:“哇,《西游记》,真好。”抢过来,放在鼻子下一闻,崭新的带着淡淡的墨香,用手轻轻抚摸,那封面厚实有绸缎的光滑细腻,轻轻打开扉页,竟然带着精的带着插图,往后翻,后面四五页都有,连看另两本,都是如此。我把书紧紧搂在怀里,在地上连转了三圈,跳起来搂着老爸的脖子,在他脸上亲了一下,脆声声地响亮“啪”地响了一下,高兴地说:“谢谢大大。”母亲正在厨房地擀面条,扎撒着带面的手也来看,眼里贮满笑意,笑声说:“你看把孩子高兴的。“父亲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说:”拿去看去吧。”从此一有空闲我就抱着《西游记》看。

晚上青灯挑亮,我在西屋的砖房里我的小卧室里,蜷在被窝里,随着书中的情节或喜或忧,沉浸在那空灵梦幻的童话神奇境界里,走进那跌宕起伏的情节里。分不清现实与虚幻,忘记自己身在卧室还是在书中山荒漠洞穴,还是宫阙仙府,神仙鬼怪世态万象在眼前纷至沓来交织成如梦如幻让我迷醉的境界。有时读到东方发白不忍心释卷……
这段读书时光是真正的走入书中不想出来。再后来,我在我的卧室里又陆续地读了很多的书。慢慢地,条件好了,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童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到了初中时候,涉猎的书更是广泛,读得更为深入,收益也更丰盈。七十年代 那时存世的书大都是经典,没得选择,经典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主要是现实的;经典有世界的,也有民族的,但主要是民族的。那时古今中外我涉猎较杂。由于书源很少,所以得到的书便反复读,却也是常读常新,感觉书中很丰富。就不断地激活我的心性:对真善美的追求。它们潜移默化地造就和丰富我的生活,因此也是我思想、审美的基础,是价值观的基础。
读书随着阅历丰富与学识增长,在读书中有个渐进的提升。我那时初读感觉《红楼梦》是儿女情长,《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权谋”与“暴力”,《西游记》是神话或童话,与志怪小说几无差别。后来再看再读时,慢慢感觉,《红楼梦》是封建主义的一曲挽歌,是一部宣扬出世的杰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承载了中华文化释道儒之外的另一重要精神:侠义。《西游记》则表面简单,实则不然,《西游记》热情赞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辛辣地嘲讽了貌似威严、实则无能的天宫玉帝及诸神,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启示着我们------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它对文化和人性的刻画入木三分。
看了很多古典名著。我在 我国古典名著中重睹众多的艺术形象,在眼前活现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如《三国演义》中关羽身上我们看到忠义的化身;《水浒传》中鲁达一直被人们视为匡扶正义的人;《西游记》中沙僧身上我看到了忠厚老实、任劳任怨的性格;《红楼梦》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雨雪严相逼”我能读出林黛玉内心凄苦。这些少年读过的名著经典,以人格魅力永留史册,为后世景仰。我在书中与他们精神对话,真是快哉。

读书也不是一味地死读,读死书。后来看到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5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读书的5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选择,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又得到了读书的秘诀,真好。
随着书读的越来越多,我相信塞万提斯一言道破的“读什么书,成什么人”。我还相信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智慧的海洋。读书可以形成翩然之风度,卓尔之气质。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少年读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正是少年读书时,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