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好文章

你是否想过,爱真的就一个字?

2017-03-11  本文已影响87人  热忱先生

读杨绛《我们仨》,感受一场温暖的亲密关系。

我们能从这样一个平凡的家庭中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杨绛有不少金句,比如“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关于他们三个人物形象的描述:

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

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读这本书,你不仅能看到钱钟书、杨绛、钱媛一家人的多年来的生活,还能看到他们的快乐、平凡,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看法,对读书、时间、人、事、生命的看法。一本书,不只是与杨绛一起回忆纪念过去,还可以一起感悟他们的那段无比温暖的亲密关系。

以下文字有书中摘录,有网上摘录,有自己的浅薄认识。这本书值得你慢慢来读,再慢慢去体验温暖。更详细的了解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查阅更精炼地道的书评。

杨绛对人世,快乐,永远的感悟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钱媛眼中的钱钟书

这个话题,只摘录一段来读一读,书中第三章的故事里,他们仨更多的是快乐,生活,趣事,他们仨无比亲密的感情。

书中一段说,有一个夏天,有人送来一担西瓜,我们认为决不是送我们的,让堂弟们都搬上三楼。一会儿锺书的学生打来电话,问西瓜送到没有。堂弟们忙又把西瓜搬下来。圆圆大为惊奇。这么大的瓜!又这么多!从前家里买西瓜,每买必两担三担。这种日子,圆圆没有见过。她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楼上,自己还留下许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经对爸爸说:“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显然她是觉得“与有荣焉”!她的自豪逗得我们大笑。可怜的锺书,居然还有女儿为他自豪。

只摘书中这么一段来看下小时候钱媛的趣事,我觉得他们仨太有才了,这样的家庭温暖而有趣。还有更多的故事,关于钱媛和钱钟书之间的关系,钱媛出生时钱钟书说过的话,他们仨的有趣故事,都可以去书中找来读一读。

讲的都是人和故事,还有价值观

书中讲到了他们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情。遇到的人有在英国、法国读书时候交往的朋友、见到的人,回国工作后交往的人,钱钟书的一些年龄不同、辈分不同的朋友。讲到的事情多是家族、搬家、住所、职业上的事情。主线还是讲他们三人的故事,杨绛主要还是写的钱钟书和钱媛的事情,有生活中印象深刻的趣事。

文化、知识是他们的生活技能

杨绛说“我在小学代课,我写剧本,都是为了柴和米。”他们刚回国的生活也是需要两个人都挣钱养家的,但是当时杨绛的剧本《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可是很有反响的剧,优秀的作品就应该有钱赚,起码写作品也是他们的文化、知识技能。钱钟书靠在大学当教授,钱媛后来也是在大学教授,三个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读书人,教授啊。

对于生活,他们向往平静

书中杨绛的文字里有对认识的人的评价、政治、生活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只要写出名字来的,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那些人物可都是人才、天才。可以说钱钟书和杨绛真的是向往平淡、平静、平凡的生活。

待人不卑不亢,明白自己的身份

下面这段话摘自书中的一段,表现了杨绛和钱钟书待人接物的朴实态度。杨绛说“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做绳子使用。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钱钟书和杨绛在牛津的时候,他们家的常客是向达。

书中提到“锺书也爱玩,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还随口胡诌歪诗。他曾有一首赠向达的打油长诗。头两句形容向达“外貌死的路(still),内心生的门(sentimental)”———全诗都是胡说八道,他俩都笑得捧腹。向达说锺书:“人家口蜜腹剑,你却是口剑腹蜜。”能和锺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锺书刻薄了。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我们年轻不谙世故,但是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锺书和我就以此自解。”

这里提到的最谙世故、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的人,应该就是在说向达老来所受的苦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历史系邹蘅教授记下了向达惨遭批斗的情景:我永远不能忘记那个可怕的太阳似火的上午,时在1966年6月,几个‘造反派’架住被迫剃光了头的向达先生在三院二楼外晒得滚烫的房檐瓦上‘坐飞机’,一跪就是几小时……向先生已是66岁高龄。我看到有的教师吓得直哆嗦,我也感到他凶多吉少,躲在一边落泪。果然,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一代巨匠向达先生。

提到盛澄华这个人,我们网上查一下就可以了解到他翻译的法国作家纪德的书《地粮》,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磨砚曾闻金可镂,移山那惜鬓成丝。--林藜光

杨绛书中提到,“真有学问的学者,也免不了这场难堪。花钱由枪手做论文的,老着面皮,也一般得了博士学位。所以林藜光不屑做巴黎大学博士,他要得一个国家博士。可惜他几年后得病在巴黎去世,未成国家博士。”

书中提到的“庚款生”

网上摘来下面的知识,仅供参考。美国返还中国《辛丑条约》的部分多余赔款,用这些款项建设了清华大学,有了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1909年6月,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同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交学务处作游美肄业馆,清华大学雏形由此形成,在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同年10月赴美,这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0年8月举行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70人,第二批庚款生中,出现了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著名学者。

简单的几点思考

一定要尽可能的在大学里、甚至是大学之前,20出头的年级里谈恋爱,而且争取以后也一直在一起。对于两个人甚至是后来的三四个人组成的家庭来说,爱情、亲情,一定也是越早的越珍贵,可贵的是相拥感情的时间,在一起共同经历的时光是这份感情中最好的酒。

20世纪30年代就会用电壶烧水了,而我还是几岁的时候,家里可能还没有彩色电视吧,至于电壶更是没见过。出国真是长见识哦!生活和体验都是不一样的。

学习哪有那么难,在意分数你就输了。钱钟书也有考试不及格的时候,但仍是文学大师。现在的孩子们也不要只追求分数,更应该追求爱好、兴趣、艺术、珍惜时间、坚持到底这样的一些品质。

仔细读来,书中很多话都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讲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经历过的现实,有感情,有温度。

了解并感受了杨绛这一家的生活和杨绛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深沉情感后,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怎样去做好一个家庭中的一员?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了,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留言发表看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