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堂的开光:风水观势法
首发于公众号【千杯月】
本文是我从红瑶香火堂探究风水在乡村的实际运作原理。文末附一位前辈的批语。
得闻正解,方知我所见未达本质。现将对话存档,提醒自己且行且思!
风水的“形势派”主要包括形和势两个基本概念。
形指近观的、小的、个体性的、局部性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势指远观的、大的、群体的、总体性的、轮廓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
形主静,势主动。郭璞《葬经》云:势来而形止;李零说:《孙子》比喻说在千仞高山上堆起圆石,向下一滚,势就来了。
造势即是布置一个静态的局,在特定时机运作起来,势便油然而生。
在潘内的例子中,红瑶民居的香火堂就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局:
从新居奠基前的择日(天时)、定坐向(地利)、选木材(良材)、立保命柱(外廓)、上大梁(上盖)、察木板纹理(外观)、安龙神(仪式)、送挂钟和镜子(秩序)……种种前奏无不凸显香火堂的重要地位。
待到新居落成,大摆宴席,几十桌上百位亲戚前来庆贺,左长右幼,舅在中央,依次落座,济济一堂,然后摆酒上菜,热闹喜庆而秩序不乱。
喜聚的时刻自然是吉时,精心布置的房屋自然是吉地,又有众人秩序井然的祝福酝酿其间,于是布局成“势”,风生水起。天时、地利、人和交相辉映,滋养着人的性灵。
作为传统农耕家庭,谨守天时才能获得丰收(地利),而唯有人丁兴旺、亲属相助(人和),才能将土地发掘出更大潜力。
无论环境有多艰苦,生活有多窘迫,看到一众亲朋在座,杯盏之间淡忘了疲累,心中升腾起一种安然踏实的归属感。
无论血亲还是姻亲,联系得以密切,身份得到认同,情感相互支持,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生产将被促进,家宅预示兴旺——这些都是风水布局在人际互动中达成的意义。
简而言之,年节礼仪时众亲戚来吃酒,就是把握时机由人运作这个局,由此形成众人所乐见的安居乐业、团结兴旺的趋势,这既是百姓期待的风水所求,也是农耕生活中张弛有度的自我调节。
风水经验的总结归纳产自农业文明,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人丁兴旺、安居乐业,心理认同则指向一套农事经验的传承。在历史变迁中逐渐成形的香火堂,成为农耕民族阳宅风水的核心坐标。
潘内红瑶香火堂中关于舅权的安置,呈现的是人的社会秩序;
而关于香火堂的择吉时、择坐向等风水要求,呈现的则是时间秩序和环境空间秩序。
人的社会秩序与自然环境的秩序在香火堂得到交融和统一,正体现华夏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风水作为有机整体人居观,对民居乃至居于其间的主体产生影响。“风水好”可以理解为人际和谐、环境顺遂衍生出的人脉、运气、情感等助力所带来符合主体心理期待的间接效果。
以往的风水书只提到寻龙点穴的经验和理论,而实际应用中的运作原理则甚少提及。加上资质不足的江湖术士故弄玄虚,原本博大精深的风水文化遭人误解渐深。
笔者认为,风水理念产生的初衷和核心,是在“天人相应”的基础上达到安居的目的,包括安身不受风雨侵袭和安心不受孤立无援。
在现实生活中,各地居民根据本地特色取长补短,运用风水理念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灵家园。风水作为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合理存在,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其运作原理,并主动加以运用,将会为人们带来便利,达到更好的安居效果。
【前辈的批语】
见解也算不错,然只学会了观势法的基本准则而已。
就如香火堂一事而言,提及香火堂,顾名思义即知其定为祭祀先祖,安放神位以及家族议事之所。
何故在执行这些之前,首先就要选定香火堂位置? 此其问之一也;
何故有立堂之后,四亲六友皆需祝贺,送镜等?此其问之二也!
先需知势之何来,后理势之所以存,再求势之可聚,就如庙堂安法座讲究,无非求一个人气聚拢,立地开光而已。
人气聚散,为人居村落“势”之必然所以存也。
前有望,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这些讲究拆穿看待,无非就是一个聚势。
观大势所趋而定枢节,立枢节再观大势,立人聚气,方能乘风得水。安居于此方能安然,故此“开光”讲究,实为求居处环境之净化。
人文需求也可视为精神指引之所聚拢,人气愈足,则气象愈足,大势也愈足也。所谓大势所趋,人莫能抗,天命所归,人莫能违!
自古人君治世,都讲究人口繁衍,安居乐业;暴君在位,则人口凋零,盗贼蜂起。此即势之所用也。
处之小处,可观一时一地,处之天下,可知时运兴衰,此之谓也!
一处一地之民风俗事,可见天下兴衰成败,古之人见微知著,即是如此。因此观势而能知人心人文,观人可知山川脉络,所谓观势法,便是如此。
一家之言 酌情取舍 欢迎转发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