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古代文化故事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2017-07-15  本文已影响389人  醉古雅集

千年古镇董市印象之四:

一一董市养蜂人的故事

              熊新发  张德凤

        刚解放的董市镇,和全国一样,经过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工商业改造等运动,到处呈现着百废待兴、百业兴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董市人民攒足了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工作着。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董市人的经营,主要围绕着当地人民的吃、穿、住、行和人民的生活必须品而开展,大多是手工业单位。木器社、铁器社、制绳社、织布社、染织社、豆作社、五金厂等是当时董市镇的主要生产单位。这些单位的主要骨干经过58年的大跃进之后,不再满足这些手工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他们开始学习新事物,求发展,求创新。养蜂是从意大利传入我国,在当时是生物工程,新鲜事物,是赚钱的新门路。董市街上一群不安分的能人们捷足先登,一人买了几笼蜜蜂先养了起来。上街头开铜匠铺的杨锡章就是先导者之一,还有受他影响住在他对门的张云波,住中街靠织布为生的熊长焕、黄颜明,尤必中,还有在松滋养蜂场的张涛然和张的长子张建福、黄凤山等。这一批人是董市养蜂业的先驱。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1959年这批人都是35岁左右的年龄,思想活跃,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能吃苦耐劳。尽管当时正值中国面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开创了董市镇新兴的养蜂业,当时叫副业,为董市养蜂场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早春二月,红扑扑的太阳早早地露出了笑脸,晨雾缭绕,万物复苏,大地一片金黄。迎春花、油菜花经过一个冬天的洗礼争先开放。躲在蜂箱中越冬的蜜蜂随着气温的升高而蠢蠢欲动,嗡嗡地争先恐后地从窄小的蜂箱矮门中夺门而出,展开翅膀扑向盛开着的黄灿灿的花丛中。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一只只吸饱了花蜜腿上还沾满了黄色花粉的小工蜂飞快地返回蜂箱进入蜂巢,吐出饱吸的香甜的菜花蜜,把腿上的花粉卸载在有幼蜂的巢穴中,又嗡嗡的飞到盛开的花海中,来来往往,井然有序。硕大的蜂王在工蜂腾出的空巢中扭动着肥肥的屁股,有节奏地产着卵。雄蜂慢腾腾地移动着肥胖的身体,看护着即将成熟的幼蜂。白白的幼蜂蠕动着,张开肉嫩嫩的小嘴,使劲地吞食着黄黄的花粉,幼蜂的身体噌噌地成长着。这就是春回大地带给蜜蜂王国的繁荣!第一季的油菜花是蜜蜂繁殖的季节,富有经验的养蜂人会在春季里将一笼蜂裂变成三笼蜂,这些全靠养蜂人自己去根据蜂群的强弱去调整。杨锡章、熊长焕、张云波这些人都是养蜂场的宗师,也是养蜂的高手。在一片繁荣中,当时的仙女区政府收编了这些养蜂人,成立了董市养蜂场,最高峰时有八个组,一个组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一个组有几十笼蜂,实力强的组有一百多笼蜂。蜂群靠养蜂人自己繁殖,能力强的蜂群多!采的蜂蜜也就多。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油菜花花期也就半个月,紧接而来是三月盛开的紫云英,俗称苕子花。苕子花是种水谷的农民为水田准备的肥料,紫色的小花开得密密麻麻,花朵下长长的细杆,随手抽出一枝花朵,放在嘴里吸吮,一股甜絲絲的清香浸入肺腑!怪不得苕子花产蜜量大,晴朗的天连续三天就可摇一次糖。每个养蜂组都在抓紧时机摇糖,蜂箱里蜂巢中蜜装满了,工蜂就会偷懒而减少产蜜量,一个组几十笼蜂,几乎天天摇糖。人手少,忙不过来,当时十多岁的我们也派上了用场。摇过糖的空巢用小刀割封背的蜂巢就是我们的任务,用平削刀平平地割去一层,露出一个个白白的幼蜂,这些有封口的是雄蜂,雄蜂的主要任务是和蜂王交配,一笼蜂只有一个蜂王,同时,雄蜂只吃不干活,用不着这么多雄蜂,因此要把他消灭在盟芽之中,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腾出更多的蜂巢来酿蜜。看着摇糖机似潺潺流水的蜂蜜,小时候的我们嘴馋,用手指头在蜜桶里沾一下,把指头放在嘴里能甜半天呢!三、四月紫云英花期很快就过去了,该转场了。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五月长阳、五峰大山里的苜子花快开了,蜂群全都要装上卡车,迁移到几百公里外的山乡。为了多采蜜,有的要装船过长江三峡到千余公里外的四川达州、巫山、奉节,这一趟出去一、二个月后才能回来。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每年这时候,母亲和我们这些小孩天天在嘴里念道着,长长地伸着脖子想啊想,盼望着父亲平安归来是我们每个家庭的最大的心愿!从大山里回到董市,都到夏天了,这个季节里只有棉花盛开,还有一些蔬菜盛开的花朵,产蜜量小了。一年主要产蜜期过去了,追花的季节过去了,父亲又和我们聚到了一起。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董市养蜂场的场址是在董市卫生院对面3l8国道北边50米的一排平房靠北边的一半,另一半是董市养漁场。场长前前后后换了好几茬,得到职工家属称赞,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马协全和龚场长。马协全是部队退伍的,比较和蔼可亲,又能关心职工。管理方法也比较科学,在各养蜂组之间开展竞赛,奖励先进。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龚场长是副场长,他经常深入各养蜂组,密切联系群众,哪一家家庭有困难,他会马上伸出援手,进行帮助,激励了全场职工的工作热情。特别是养蜂场由于全年大多数时间分散奔波在数百里甚至几千里的外地,各个养蜂组都相隔五、六里甚至十多里,同时基本都是全年在各地借住农民的住房,将蜂群摆放在村庄的屋前房后,生活和工作条件极端恶劣,靠的是革命加拼命的崇高精神,说白了就是要养家糊口,为生计所迫。熊长焕是熊新发的父亲。熊新发上小学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家庭",他在作文中写到,我家七口人,婆婆、父亲、母亲和我们四兄弟,父亲养蜂每月35元工资,母亲织布每月收入25元,每人平均达到了7.5元,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是当年的真实写照。熊新发说对父亲的印象是个特别能干,特别能吃苦的人,他记忆最深的是父亲宽大有力又温暖的脊背。62年上完小学考完升学考试,他被送到婆婆的娘家刘巷农村里,每天贪凉睡在堂屋的地下,很快就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被送回董市。双腿已经不能行走,关节化浓,体温高烧不退。父亲从养蜂地请假回来,把他从堤上背到上街的董市卫生院,童医生亲自开刀,至今还有4个刀口。每天换药父亲就背他从堤上走到卫生院,就是这场病让他记住了父亲宽大而温暖的背膀。好象一生中让父亲背是唯一的一次,因为没机会也没时间背。张云波是张德凤的父亲,她有一段悲状的回忆,她讲到:这个工作相当辛苦,照顾不了家,记得读小学四年级,一个大雨天,奶奶走了。父亲在山里面,一是信息不通,住在农民家里,电话也没有,交通也不便,最后是母亲叫上她老人家的亲朋好友帮忙,才安葬了奶奶。等到父亲赶回家时,奶奶己经入土为安了,父亲跑到奶奶坟前嚎啕大哭!男人有泪不轻掸!我知道这是父親为没能尽到孝道而极度自责。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右一张德凤,父亲张云波,母亲陈

文清,哥张春德)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张德凤左一和她的同学们)

当时的养蜂人舍家抛子,常年在外,辛勤奔波,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做出了很多的牺牲才换来养蜂产业的蓬勃发展。春节到了,这个时候是养蜂人和家人亲切团聚的日子。三天年一过完,这些常年在外奔波的老人们就在一起聚餐。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杨宗权的父亲杨锡章)

通常是各家相互邀请,今天在东家,明天在西家,交流一年的收莸,倾吐一年的酸甜苦辣。正是通过这些聚会,让晚辈的我们记住了这些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父辈们!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后排左一熊新发的父亲熊长焕,左二养蜂徒弟易诗华,前排左一熊新发的二弟熊新友,左二三弟熊新全)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追逐鲜花的先辈们

(熊新发的董市小学和董市初中的毕业照)

        我们是董市养蜂人的后代,父辈们为养育儿时的我们长年追着鲜花迁移,为董市镇的发展做出他们的奉献!他们是董市镇普通劳动者的代表,正是这些普通人传承给我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好的传统!这是一笔宝贵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五湖四海陌生的天地中自立于民族之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