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案例问答:面对想自杀的人是帮还是不帮?
自己有没有救人的能力,救人的动机一定要有,否则会产生良心的谴责。我采取怎样的行动,取决于当时我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做出了怎样的判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9866961/1315bab9f9daf732.gif)
面对想自杀甚至已自杀过多次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往往会面临这样的难题:
帮他们,如果自杀了而且完全是自身的原因,但其本人尤其是家人可能将责任归于咨询师。作为弱势群体,一旦遇到这样的事,咨询师不仅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承担经济责任,还可能遭到精神卫生界、心理学界,甚至同行中一些人的指责。
如果不帮,眼睁睁看一个人急需救助的人遭受痛苦折磨,走向死亡,就可能有违个人的或职业的良心。心理咨询是一项助人的事业,咨询师是以助人为己任的专业人士。如果心理咨询师都为了避免责任、自我保护而都选择不帮,行不行?
现在,这个想自杀的人就在你的咨询室,是帮还是不帮?
![](https://img.haomeiwen.com/i9866961/6aaee0552cce1489.jpg)
我们需要知道,悖论只存在于人的头脑或逻辑中,现实生活里是没有什么悖论的。因此,从临床实操的角度看,讨论此类帮还是不帮的问题并无价值。这样的问题好比是问:“假若看到有人落水了,您是救还是不救?”谁都知道,头脑中救与不救的两难,在行动上却只能表现为一个结果:要么救,要么不救!
结果就是唯一也是最终的选择,没有人去关注您当时怎么想,内心又如何纠结。
因此,像我这样的心理医生会认为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才有问题,也就不会去参与此类讨论而只是一笑了之。如果有人当面这样问我,我一般会反问:“假若妈妈和老婆掉进了水里,您先救谁?”
回答我的反问其实更难,因为他所面对不只是救谁的问题,还包括了救或者不救;现实很可能是:就在他与内心的冲突战斗时,妻子和母亲已经淹死或被水冲走了。因此,我们看到的结果只能是他:不救!
明白了这一点,当得知自己的来访者有自杀倾向或有自杀未遂的经历时,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医生不会去思考救还是不救,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况立马做出判断并付诸行动:是立马就救还是延迟一下再救?是亲自救还是找别人救?
无论自己有没有救人的能力,救人的动机一定要有,否则会产生良心的谴责。我是不相信有心理医生见死不救的。至于他所采用的延迟一下再救,或者建议去找别人救,都是救!
我采取怎样的行动,取决于当时我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做出了怎样的判断。如果是不正常,哪怕没有自杀的经历和念头,也已经不再属于我所关注的范畴。对此类来访者我在转介时一定会叮嘱去看精神科医生。
针对此类案例,我的经验是,一旦来访者在会谈中谈到了自杀,我不只是警觉起来,还会设法问出其重要家庭成员或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时候可能是其同事或朋友。理由不仅在于当自杀危机出现时,他们能够比我提供更为现实的帮助,还因为他们也是我最为有力的支持系统,他们的存在和出现,我的压力会大大减缓。
当然,作为心理医生,我有多位能够随时为我提供专业帮助的精神科医生朋友。关键时刻,他们的具体经验和技术,于我是极大的帮助。
最残酷的问题是:如果当下就救或者不得不救——比如有来访者扬言在咨询室里就要跳楼,此时您会怎么救?
![](https://img.haomeiwen.com/i9866961/a461fc6c7df6fd40.jpg)
这种情况我没有遇到过,当然也不希望遇到,因此无法回答。曾记得有一次参加培训,某位心理医生曾分享说,彼时彼刻她就一直抱着那位来访者并电话求助,直到家人到来。遗憾的是,当时我没有细问:电话时打给谁的?家人是指来访者的还是咨询师的?那位来访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成人还是孩子?……
我甚至还想到,如此抱着只是身体的约束而可不是心理的帮助,如此抱着就严重突破的咨询设置,如此抱着……
今晨想来,这些都不重要了,只要来访者没有自杀成功就是那次咨询最大的成功。
能有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呢!
能有什么能比救命更迫切呢!
为了救命,还有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