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面面观

【是桃是李】“其实,我也很想痛哭一场”

2020-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佘_冬冬

网课结束,昨天返校时我发了一张试卷给他们做,对网课的效果进行一下摸底。作文题目我选择了跟前面三个单元息息相关的“其实,我也很想_____”,半命题作文,考察他们写情感类文章的水平。

根据作文的导语,很多人选择了在横线上填写“痛哭一场”。有因为父母不公平而哭的、有被父母冤枉而哭的,也有为失去好友而哭的。我忍不住想,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看到周伊敏的作文,竟然也是写的想痛哭一场!她可是班上的佼佼者,乖巧懂事,还是我的好帮手——为什么她选择了这个题目呢?

因为是考场作文,我阅卷的时候手速很快。匆匆瞄了一眼,我决定只给她扣一分,因为她的作文题篡改了,丢掉了“其实”二字,本来可以是满分作文的。我没有细看(从文末的评语就可看出,我当时以为她的内容是不被同学、父母理解),只觉得写得跟其他孩子的不同,语言流畅自然是不在话下,她那两句“哭得畅快淋漓、哭得不省人事”就已经体现出了“痛哭”,而其他孩子,最多只能算“哭”。

今天语文课上,我要讲解作文了。我决定让周伊敏读一读她的文章。

她站起来,尽管戴着口罩,她的声音还是穿透了教室,所有人安安静静等待着她的分享,她可是我们班的小才女。我手撑着讲台,低垂着头,认真聆听着。

“别人家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我家是男女混合双打。一个打我,另一个在旁边幸灾乐祸(此处不恰当),‘打得好’。”

原来这个孩子在家中竟然还要挨打?她一系列的排比质问,让我仿佛看到了我训斥骁哥时的场景。

听着听着,怎么感觉她的声音哽咽了?我抬起头,果然她是眼含热泪的。这篇文章发自肺腑,确实是触碰到了孩子的内心,写的正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暴力沟通”。

父母不管不顾的拿孩子与别人比较、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不认同孩子的观点、对孩子诸多约束……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很普遍,可是却成了她心中的痛。

或许这个年纪的孩子有小题大做的可能,但是文中的问题肯定是在某个时刻成了她的困扰。她读到“男女混合双打”时,我又忍不住想,难道如此乖巧的女儿也会挨打吗?班上的同学听到这里有了小小的动静,可能是想象不到他们视作偶像的周伊敏竟然也有如此待遇吧!

等她读完,我很久没有说话。我期待着的掌声没有为她响起,因为他们可能跟我一样,震惊得说不出话。我决定说点什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

“你们的父母包括我,很多时候是以一个前辈的姿态来劝诫你们,‘这条路是错误的,不能走。’然而,你们还小,总觉得什么事都得去试试看,因此两代人之间就出现了很多矛盾。但父母的出发点永远是好的。”……

我问他们是不是这篇文章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他们有些点头,有的摇头——“我没有挨过打”,但我看得出,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暴力沟通”,站在孩子的视角,这些行为对他们的伤害是巨大的。

因为我自己也有这种种行为,所以我能体会她的父母的心情。但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做错了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