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统计法

「时间统计法2020.2」:记录时,遇到难以归类的时间段怎么办?

2020-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何思源

每年2月-4月是我迭代「时间统计法」的时节。随手记录自己的体验。

今天一个小伙伴在记录时间时遇到了“归类”上的困难,不知道一些事务上的时间损耗要如何分类。

比如:接电话、上下班的路上时间,该如何归类呢?

我自己摸索出了一个原则:遇到难以归类的时段,按照“成果”分类。

下面是我自己的做法,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借鉴:

1、 路上时间:

如果消耗在路上的是大块的日常必需支出时间,我会把它放在“通勤”或“日常”里。因为这部分相当于固定支出,独立出来比较做预算。心中有数之后,我们做时间预算事,能直接去除这部分时间。

如果路上时间是因为工作产生的特殊路途,我会放在“工作”里。比如我上班时间开车出去办事,会计算在工作时间里。

2、电话时间:

接电话的时间如果长(5min以上),我会按照目的来归类。如果是上班的业务就会归“工作”。如果是和朋友之间聊了很久,就会归成“社交”。

如果就是很简单的电话,没有时间消耗,也没有具体成果,比如快
递、外卖、日常问询的电话,不超过5分钟的就不记了。

3、同时做两件事:

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如果同时做两件事,按照“成果”分类的原则就更好用了。

比如一边健身一边听课,这时我听课效果往往不太好,成果不显著。这段时间我就会归类在“运动”里。

综上,遇到难以归类的时段,按照“成果”分类,是一个简便、可行的原则。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统计法的方法,首要目的不是提交完美的报告,甚至不是为了提升效率,而是对自己的生活有真实的体察。
所以在记录的具体细节上,我们并不需要苛求自己。

带着觉察自己真实生活状态的想法,只要及时把自己的行为和时间消耗记录下来,就是很大的进步。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能需要几个几天时间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归类方式。

持续行动、逐步迭代,追求长期效用,远远比追求短期的完美主义更重要。

哪怕你在细节上分类模糊,按照自己的方式记几天,记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然后做个统计,也能达成基本目标。

通过这样的尝试,你下次就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归类方式。

懵懂无知的摸索经历,自有它的价值。一方面它提供最真实的数据,一方面帮助我们建立耐心和洞察力。

在2017年,系统尝试时间统计法的初期,我自己也纠结过时间分类。那种真实又清晰的纠结与踌躇,距离现在已经三年。或许纠结分类的都是很细心的记录者,可能更适应时间统计法。

祝大家好运。

思源关于「时间统计法」的更多文章:

001:《只要1年,你也可以“看见”时间——我的时间统计践行史》
002:《时间统计法的总结季「2019.2.20」》
003:《为什么“管理”时间让你焦虑?「2019.2.21」》
004:《你的时间,超乎你想象「2019.2.22」》
005:《驯龙之旅:时间统计,是否浪费时间?「2019.2.23」》
006:《时间统计之「周总结」:如何让一周168小时有迹可循「2019.2.24」》
007:《「时间统计法」化腐朽为神奇,为什么你需要阶段总结?「2019.2.2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