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文化的挽歌
《秦腔》
——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文化的挽歌
贾平凹的《秦腔》以作者的故乡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演变,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
小说着重描绘了夏家家族,老一辈主要是夏天义、夏天智等人,他们仍处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以土地和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得一份家业和邻里的敬重。而到了下一辈夏风、夏雨、夏君庭等人中,乡村已经出现了新经济的变动:贫富差距、土地荒芜、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民自己办市场等新气象,没有了往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场景。夏天义是中国传统农民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他当了清风街几十年的村支书,面对农村出现的新变化,感到不解与困惑,对新任领导班子建立市场活跃农村经济的计划不予支持,一直抱着土地不放,认为淤地才是农村和农民的根本。他不顾家人反对,独自去七里沟淤地,最后就连家中唯一值钱的八仙桌椅也用来支持自己的淤地事业。但是,他为集体未来奔波的行为不仅没有得到村里人的理解,反被看做是偏执狂和嘲笑的对象。他看到俊德因外出打工土地一片荒草之时,就感到心痛并决定将其承包下来,当遭到五个儿子一致反对时,还坚持“农民不种地,算啥农民”,他的身上有着深深的传统农本思想。但随着夏天义这一辈老人的相继离去,传统农村的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也随之瓦解。清风街年轻的一代已不再像父辈一样在土地里刨食,他们纷纷进城打工或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然而,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外流造成了农村更加凄凉的境况,农村剩下的都是老幼妇孺,以至于到夏天智去世的时候,村里连抬棺材的人手都凑不够。在拥有广大劳动力资源的农村,一个人死了,连将死人抬到墓地安葬的人都凑不齐,这是何等凄凉和悲哀的场面。
然而,更严重的是,经济结构的变动还间接地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没落。
“传统,这个词大概是从英文的tradition这个字翻译过来的、而英文的tradition则从拉丁文的traditio出来,traditio又从tradere出来,其意义是‘引渡’,是一件东西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意思。因此,我们所说的传统,是某一集团或某一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秦腔,既是书名,也是一个象征体。秦腔是秦人之声,是民族传统之声。以前的清风街,每当人们感情激荡起伏时,就会哼唱或聆听秦腔,通过秦腔来完成情感的宣泄和净化。而现在清风街的年轻一代更愿意听陈星的流行歌曲。县剧团的演员也开始解散,一部分改唱流行歌曲或改行做小生意,另一部分坚持唱秦腔的,只能沦落到给喜事丧事唱曲,秦腔的命运已接近了尽头。秦腔痴迷者夏天智,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他坚守秦腔文化的传统,是民间权威,他在清风街享有崇高的威望,资助上不不起学的孩子“张学风”,帮助老实可怜的狗剩,照看病重的秦安,常常解决邻里纠纷,清风街的村民都从心里佩服、敬畏他,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敬畏。但“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出现了波动,他们不愿再因循守旧,渴望接受一种新鲜文化,这时外来文化则趁虚而入”,本土文化就面临着与外来文化的竞争。这种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造成最直接的结果是——本土文化的没落(秦腔的衰败),而更深层次的是“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混乱:一方面,刺激人们大胆干、大胆闯,不要再完全依赖土地生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制假贩假、干部腐败、卖淫嫖娼等负面现象泛滥”。
仁、义、礼、智是孟子所说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义、礼、智、信和三纲共同组成了中国的传统伦理体系。随着夏天智和夏天义的去世,仁义礼智的逝去,中国乡村精神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随之消失,而子女不孝、兄弟失和的现代状态也日渐凸现出来。这种现状,在夏天义的五个儿子、儿媳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为给老人迁坟,瞎瞎和大嫂淑贞打骂不止;为了老人的口粮,兄弟间常常扯皮甚至大打出手;当二婶说要治眼病时,立即引起儿媳的不满,瞎瞎媳妇直接明白地说:“人老了总得有个病,没了病那人不就都不死啦”;等到夏天义意外去世被埋到七里沟时,兄弟妯娌间更是为了立碑的费用相互推诿、扯皮,他们对父母的种种行为处处与乡村传统道德背道而驰。
参考文献:
[1] 李维武编 《徐复观文集.第一卷.文化与人生》[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2] 孙新峰著 《贾平凹作品商州民间文化透视》[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3] 杨伯峻译著 《孟子译著》[M] 北京:中华书局,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