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学——盛唐璀璨的光04
上回我们聊盛唐边塞诗,说到了李白,李白先后两次去过边塞,他对边塞的生活也不陌生,他的边塞诗中对边塞的风情、战争的残酷、战士的思乡之情和报国的豪放之情、家中守妇的幽怨之情等很多情感都有体现。比如他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的诗读来总是给人一种非常宏大时空的感觉,长安的夜晚,几万户人家的捣衣声,苍茫的玉门关,头顶上几万里的长风,这种背景开阔的一塌糊涂(我只会用这样简陋的词汇来赞美😂)。
但是李白的牛,绝不仅在于这种宏大氛围和场景的营造上,他更牛的地方更多,他牛的诗也更多。
先看看牛人的简历,李白少年时代接受了多方面的教育,除了知识之外,对他三观形成的因素也有很多,他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也热衷功名,希望能“济苍生”“安社稷”,同时他也有浓厚的道家思想,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儒和道在李白身上的结合,形成了他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他想要建功立业是发自内心价值观的,他想做一些大事、有价值的事,但是他又不屑于科举,于是他漫游天下,希望遇到对的人,识他的才。他也确实有才,在那个时代已经很有名望,于是后来也真的到了唐玄宗的身边,但是唐玄宗给他的事情主要是文学方面的舞文弄墨,他济世苍生的政治抱负没有施展的舞台,他感觉到自己在政治圈子中其实是多余的,他沉痛地离开了长安。
离开那个腐朽的政治圈子,他对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继续漫游,更热衷求仙访道,舒解胸中愤懑,不过他也没有忘记政治,他在诗歌中更大量地抒发更加深广的忧愤。安史之乱期间,他也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平乱过程中,他假如的唐肃宗弟弟永王的集团,相当于站错了队,后来唐肃宗获胜,李白也被贬,后虽遇赦,但不久即逝世了。
总的来说李白的一生一直在努力寻求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又一直未能获得理想的舞台。或许,自私一点说,正是在那个时代给了李白这样一个中下层地主阶级底层知识分子如此的人生际遇,才有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那么多伟大的诗篇。
李白的创作期主要在开元和天宝年间,这是个唐朝发展到极盛,又由盛转到衰落的时期,所以因为盛世繁华,他有更宏大的理想和抱负,因为腐朽衰落,他不能得到想要的舞台,抱负无法施展。在这样的背景和情绪下,他的诗里大量的包含了对黑暗的抨击、对权贵的藐视、对压迫的反抗、对人民的同情、对腐朽的愤怒、对自由的追求。李白诗歌的浪漫也体现在这些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对权贵和富贵的抨击和蔑视,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中。李白的浪漫虽然存在一丢丢受限于历史和阶级带来的消极和局限,但是更多的是积极的、激昂的、振奋人心的。他作为那个年代的一面镜子,积极地记录下了那段历史的繁荣、腐败、苦闷、伤痛、豪情和理想,他不仅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拥有不朽的地位,同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符号性的人物。(他在世界上应该也有很高的声望,难怪韩国曾经有个叫兽曾经滑了个大稽,宣称李白应该算是韩国人)
我们来享受一下诗仙激昂的浪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诗歌用清新、豪放,不拘格律,自然的语言,有时甚至使用口语的表达,在广袤的思想空间和苍茫的宇宙世界中放飞自己的情感,以超脱现实的景象来展示他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思想情怀。他自己也说自己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首先,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积极浪漫精神的新高峰。其次,李白以其诗歌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扫清了六朝华艳柔靡的诗风,完成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伟业。第三,李白通过学习乐府民歌与建安以来优秀诗人的艺术技巧,使古典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李白有很多迷弟,他最富盛名的“迷弟”杜甫称赞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好吧,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