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剑封喉,摆脱“恐辅症”
1
6月15日深夜,黑龙江省大庆市一小区炸了锅,愤怒的咆哮声在整个小区回响,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夫妻吵架。
但邻居对此却见怪不怪:“这就是教训小孩的声音,听上去非常刺耳吧?我们都习惯了,她一直都是这样,整个小区都能听见。之前大家都是关着门窗的,所以影响不大,但最近的天气热起来了,这个声音就跟冲击波一样,等她教训完了我们才能睡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6926/894341d6678e843b.jpeg)
妈妈:这是小a,你整个大A干啥?啊?我跟你说话呢,你在想啥?
妈妈:做!快点做!学毛了你啊?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6926/9e9ece69b3b1073a.jpeg)
邻居透过窗口看到了妈妈教训孩子的全过程,妈妈整整吼了孩子15分钟,孩子的爸爸也在中途加入了教训孩子的行列,但都没有对孩子动手。
吼了半天,这位妈妈终于妥协了,似乎力气已经用尽。就这样,邻居们迎来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安宁,终于可以睡觉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6926/c6448a026a3fa52e.jpeg)
邻居说半个月以来,这位妈妈每天晚上都是咆哮式的辅导孩子作业,他说可以理解妈妈的心情,但是在教训孩子时最好能把门窗关上。
按理说,这位妈妈的行动已经严重扰民了,咆哮不停止,全小区都无法入睡。可是,不仅发视频的这位邻居说理解,视频上网后,绝大部分网友也都理解。
为什么在喷子遍布网络的大环境下,绝大部分网友都会表现出“宽容”的理解呢?
答案很简单:学习很重要,已经得到了全国几乎全部的家长的认同,同时,家庭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绝大部分家长的高度认可。
可是,怎么陪伴孩子学习,却困扰着家长们,因为不知道方法,所以只能看结果:
评价学校是否得力,就是看分数!
评价家庭是否给力,就看家庭作业!
由此让全国绝大部分家长都患上了“恐辅症”,全国家长“苦作业久矣”!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6926/c780e11c1301b184.png)
所以,看到视频的网友,绝大部分都能够理解视频中的家长啊。
找不到根本原因,那问题就一直存在。家长们也就只能一边疯狂吐槽“辅导作业”,一边继续被迫痛苦而压抑的“陪孩子写作业”。
那到底有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呢?
当然有,而且还不少。归纳这些方法,追根溯源,我们就会发现,所有能够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有一个原则——关注过程,让结果顺其自然!
所以,该怎么关注过程呢?有一本书,能够告诉我们答案。《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
![](https://img.haomeiwen.com/i7296926/a246740f01a5bd32.jpg)
本书作者佐藤亮子,是一位全职妈妈,养育出了四个学霸孩子,全部考上了在东京大学医学部,而这医学部,是要在全日本排前100名的学生才敢报考的。因此,佐藤亮子在日本国内被称为“专业妈妈”、“育儿专家”,而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佐藤亮子总结的自己育儿经验——关注陪伴本身,关注过程。
为什么关注过程?因为,只有当父母们关注过程,才可以一剑封喉,摆脱“恐辅症”!
2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什么时候出拳是最快的?
——无数前辈、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先把拳头收起来,蓄势待发,才有可能提高速度!
那在“恐辅症”上,什么时候蓄势?该怎么蓄势?
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我在前面说越早给孩子们养成学习习惯越好,但实际执 行起来可没有这么简单。
妈妈每天要做饭、打扫房间、洗衣服、给孩子洗橾,光 是家务就忙得不可开交,况且有些妈妈还要工作。
在做完这些家务的基础上,还要帮孩子接受他之前从未 碰过的纸和笔,看着他们坐在桌前写写画画,无论从体力方 面来讲,还是从精神方面来讲,都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
更何况我有四个孩子,比如大儿子六岁时,我还要照顾 五岁、三岁的儿子和不到一岁的女儿,所以给大儿子培养学 习习惯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所以我给自己定了几条规矩:
①孩子专心玩耍时不打断他。
②不规定每天必须几点开始。
③不在早晨规定当天要完成的任务量。
④可以适当休息,量力而行。
这段话,很清楚的摆明了车马:在学前就要蓄势,通过培养学习习惯来完成蓄势。
为什么要从学前就开始?
——因为1-3岁是孩子第一次探索身边的未知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好闻的、好听的、好看的、好玩的,一切也可能是危险的。孩子会观察父母的行为和反应,并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行为和反应,初步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的对学习的认知还是空白,是难得建立习惯的好时候!
因为:改变一个习惯,要比建立一个新习惯,难上千百倍。
怎么培养学习习惯?
——培养专注力
当孩子正在专心致志的玩耍时,我们不要对孩子“嘘寒问暖”,比如说:“宝宝,要不要喝点水?”、“宝宝,我来教你该怎么玩”、“宝宝,不要同时玩两个玩具”、“住手,衣服要弄脏了”……
如果我们一直这么做,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在一次一次的“嘘寒问暖”、“热心帮助”中,被强制从一个事物上,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上,最后,孩子会养成一个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只能专注一个事物很短的时间。
正确的做法是怎么样的呢?只要孩子处于安全状态,我们就不打断他。衣服脏了,事后洗掉就OK;宝宝感觉渴了、饿了,他自然会向大人求助;玩具不只有一种玩法……
——创造环境,让孩子对学习保持好感
在学龄前阶段,孩子只需要对学习保持好感就可以了,无需强求要保持兴趣。
虽然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但是,在学龄前阶段,维持孩子对学习的好感难度更低,而要引导孩子对学习有兴趣,难度要高得多。
好感,是对事物无压力的感觉,甚至某些时候“无感”也可以算是“好感”的一种类型。因为无压力,所以孩子不会受到打击。
兴趣,是对事物好奇、求知等主动的感觉。有了兴趣,孩子就会主动的去探索,但是探索过程中未知的困难,可能会打击孩子的兴趣。
那怎么来维持好感呢?给父母看几个画面:
第一个画面:大街上,父母和孩子一起逛街,父母指着一个路标,告诉孩子,上面有什么字,表示什么意思,以及其他可能的信息。孩子也很认真的听着,记着,重复着。到了街口的另一端,同样的路牌,孩子一下子就看见了,很高兴的说了一大堆信息,父母随着孩子的思路,顺其自然的和孩子对话。
第二个画面:同样的场景,父母和孩子一起逛街,父母指着一个路标,告诉孩子,上面有什么字,表示什么意思,以及其他可能的信息。到了街口的另一端,同样的路牌,孩子一下子就看见了,很高兴的说了一大堆信息,父母更关注孩子是否还认得上面的字等等刚才讨论过的内容,如果孩子记不得了,父母还会强调这些知识点。
两种处理方式,哪一种才能够维持孩子的好感呢?很明显,后者让孩子感受到了压力,让他把“学习”和“压力”一类的负面感受联系上了。
所以,维持孩子对学习的好感,有很多方式,例如:不施加压力、不揠苗助长、每次学习都是在孩子愉快的情绪下完成、每次学习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等等
——注意休息
既然是学龄前,休息好、有足够的精力,是维持学习好感的前提条件。
养育孩子是高耗能运动,所以,父母也要有足够的精力,才能够保证自己的情绪正常。
再来看几个画面:
第三个画面:外面在打雷,孩子感觉有点害怕,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于是,妈妈接纳了孩子的感受,赞同孩子要求停止学习、要求抱玩偶玩游戏的要求。
第四个画面:妈妈感冒了,喉咙痛,说话很难受,可是给孩子事先制定的10分钟学习计划还没有完成,所以妈妈坚持着、陪着孩子一起学习。由于身体难受,于是情绪很不稳定,妈妈和孩子都没有办法高效的完成学习,反而越来越慢,质量越来越低。
上面两个画面,哪一种处理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习习惯呢?前者是偶尔一次的放松,后者是强人所难的坚持,答案很明显啦。
所以,“注意休息”,不仅仅是要注意孩子的休息,也是要注意父母的休息。背后的心理原因是:良好的休息,有助于情绪的稳定,情绪稳定,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大前提。
3
问一个老问题:一件事情,最好的开始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案高度一致:在它应该开始的时候,第二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如果我们已经错过了学龄前最佳培养学习习惯的时间,现在已经患上了“恐辅症”,那又该怎么办呢?
还是先来看看佐藤亮子的观点:
家长应该注意,回顾试卷时.不必把所有错误都重做一遍。
假设孩子答错了五道题,把五道题全部重做一遍会给孩子增加负担,让孩子厌倦学习。
家长可以先仔细分析一下这五道题做错的原因。
孩子答错趣可能是因为根本没有读懂问题,也可能是他其实已经做对了一半,却因小错失分。如果有两道题是失误导致.有三道题是完全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那么可以放弃那三道题.只把两道本不该错的题重做一遍。这样不仅节省 时间.还能提高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更积极地学下去。
只要坚持反复练习.把“只差一点的两道题” 彻底学会,孩子的实力也能越来越强。
错题为什么重要?
只要开始学习,就需要做题。只要做题,做错题就难免。做错题的时候,是家长们“恐辅症”的高发期。
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家长都很焦虑,有一个这样的逻辑推理:
作业做错=知识有漏洞=考试分数低;
没有彻底纠错=学习态度有问题。
所以,在学校里,老师非常非常看重纠错,而这种看重,也传递给父母们。
佐藤亮子告诉我们:面对错题,应该做的是
第一,不必把所有错题都重做一遍;
第二,放弃超出能力范围的题;
第三,反复练习,做对因为失误出错的题。
非常振聋发聩的三点啊,我们来对比一下,现在学校里、辅导班上,孩子们是被怎么要求处理错题的呢?
古诗中,写错一个字,整首诗都重写;
词语中,写错一个字,整个词语要抄写3遍、5遍、甚至十遍;
拓展题做错,相似的体型要做三道、五道;
只要做错的题,全部都要抄在纠错本上,定期重做;
平时数学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也被送去奥数班;
……
对错题的焦虑,引起老师们、家长们对纠错行为的具体的强制要求,这些强制要求,有可能已经脱离了纠错的本质,而变成了对做错题的惩罚。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对学习的厌恶感越来越明显,面对作业,情绪越来越差,错误率越来越高,老师家长越来越焦虑……
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所以,还是让纠错这个行为,回到它本质的目的去吧:
错了的字,反反复复写这个字,直到确认一定会写对为止;
理解错一个词语,就反反复复咀嚼着一个词,放到不同的语境中去理解,直到确认完全理解这个词语;
奥数题,更适合学有余力的孩子,要锻炼逻辑思维,不局限于学习奥数;
……
正面管教说,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所以,请反思一下:面对错误,我们采取的行动,是否有利于孩子真正弥补知识漏洞呢?
用“正确”的方式来抓“对”错题,是学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用“正确”的方式来纠错,是保持孩子学习好感、培养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结果就顺其自然吧!
“恐辅症”什么的,抛之脑后,关注过程,关注正确的学习方法吧!
结果也不会让家长们失望的!
4
怎么摆脱“恐辅症”?
——关注过程!
怎么关注过程?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怎么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现在开始,让孩子有专注力、对学习保持好感、抓“对”错题!
摆脱“恐辅症”,可以一剑封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