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心理 情商无戒90天往期挑战营普通的教育不普通

随请随到的导师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6人  读女不独

走出校门,更需要导师

我刚毕业那会,同学们互相在毕业纪念册上留言,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好像在学校都是被压了500年受了莫大的委屈的孙猴子,现在终于翻身得解放了一样。

可出了校门一看,傻眼了:不知道怎么找工作、不知道怎么与新同事相处、不知道一个月里微薄的薪水怎么撑到月末、不知道过年过节要不要给领导送个礼、不知道同事邀请自己上门做客是真还是假……

一个单位里,总有些比较陌生的人,所以有的入职者遇到这些生面孔的同事,往往是头一低,擦肩而过。即使是在走廊里相遇,也装作不认识,紧走几步,走进自己办公室,关上门,坐下。

可是,门外,紧跟着进来一个人,就是刚才被他超越了过去并被关在门外的那个人。

来人见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就问:“小李,我要找你们组的王老师,他说有个计划表做好了,我急用。能帮着找找么?”

这个小李模模糊糊知道,来人是学校的一个领导,只是与自己不在同年级。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怎样能做到不世故又懂人情,实在头疼的人可以看看张笑恒的《别太世故也别太不世故》和刘墉的《我不是教你诈》。

书是随请随到的导师。从古到今,讲为人处事的书汗牛充栋,以老子的《道德经》发端,直到《论语》、《中庸》、《大学》、《菜根谭》,四书、五经、二十四史,都讲为人处世,可是越重视的事情越可能是难以做好的事情,今天我们太多人太多时候偏偏在为人处事方面频频失守。

年轻人犯错误,上帝会原谅,社会会惩戒,导师会教导你。

导师一词源自希腊语,作为宗教仪式的主祭司,其工作之一是对初入教者解释秘义。

要解释秘义,得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所以导师是诊疗人世伤痛的行医人。

在中国,具有这个行医资格的人当首推观世音菩萨。

有一次,我给本校的教师做业务培训,提出:“老师们的终身发展,要向观世音菩萨学习”即:

观----老师们要懂得规划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眼光仅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世-----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所以要懂得人情世故。人情练达的人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单打独斗的人很难取得成功,好风凭借力,助你步步行。

音------好老师也需要“营销”。老师要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出力也好,吃点亏也好,瞄准目标,能发声就发声。不能在更大范围发声,就在课堂上发好声,借学生家长同行领导的口帮你扩大影响力。

把课讲好,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稀缺能力。

知识的传播,永远不是搬运这么简单。好的讲述,能够提升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提高起其学习效率,最终为学生节省时间,提升体验。

菩萨------要有付出、奉献、舍的精神。连简简单单的吃饭,都得先伸出筷子,没有付出和牺牲,成功当然遥遥无期。

做到以上几点,普通教师也会不普通的!

寻找导师,要不要踏破铁鞋?

幸运的人,一旦有了需要,这种需要就会引导他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

学兄本科毕业于一所三本师范学校,学历不够硬生的他从教两年后就做了学校的德育主任,五年后成了校长,继而评为特级教师并闯荡京城做起了教育培训。同学中比他聪明优秀的人很多,还在拼命地低头拉车,他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给人指路的资格。

同学问他成功之道,他说自己遇到了“贵人”:一路提拔他的校长为了促使他快速成长,居然主动让贤,自己提前退休了。

这个台阶跨上去,他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年,他从个人贡献者成长为新生管理人。从任教生物课开始,他所教班级的成绩都领先于同学科其他老师,在深得学生喜爱的基础上做了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不但井井有条且兼职德育管理干事,把整天硝烟弥漫的训导室变成了和风细雨的感化室。

第二年,他从新生管理人成长为班主任们的班主任(即大德育主任,下属中包括管理人员)。

学校新学期开学,新粉刷的墙壁雪白,但水泥地面和学生们的桌椅也星星点点,他一个人在学校里,打水、拖地、抹桌椅。勤杂工们看不过意,也参与打扫整理。正各处巡视的校长被感动得把区里当年给自己的省劳模的荣誉让给了他。

第三年,他从班主任们的班主任升任为学校教务部门负责人,接触学校的核心业务,使他变成了真正的功能型负责人。

第四年,他由教务部门负责人成长为跨部门的负责人——学校副校长,分管教务、科研等几个部门。

第五年,他的老校长提前辞去校长职位,并力荐他继任校长一职。

导师就是推手,平台就是优势

每个“一把手”成长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个重要的推手在支持。关键是,人家凭什么就得“支持”你?我们怎么才能找寻到自己的“贵人”和导师呢?

他或许是你的学长,或许是在你想要发展的领域中是专家。所以,你要与这样的人产生重要的联接。比如你可以先通过认识“乔丹家的保姆”,然后再与乔丹联接。

如果他还是看不见你,你还可以选择众所周知的平台,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

2014年7月清华大学法律系研究生刘媛媛参加了电视台《超级演说家》的比赛,她将2013年网络流行语“No Zuo No Die ”(不作不会死)作为自己演讲的话题,并定义——“作,就是不安现状地瞎折腾。”她说:“我想任何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想‘作’的冲动……可是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听着别人的声音为自己的人生画格子,呆在格子里的没有什么风险,也不会被嘲笑……但一个没有把百酒都尝过的人,是不大懂得清水之味的,一个一辈子安分守己不敢‘作’的人不会有真正丰富的人生,毕竟‘No  Zuo  No  Life’(不作不会活)。”

刘媛媛之名,依靠了两大平台:一是清华大学,二是《超级演说家》,加之她懂得“作”,所以她走在了许多同龄人的前面。

选对平台,等于做出了半个人生规划;目标明确,没有慧根的人只要会“跟”,再不吝付出,边学边实践,哪怕爬得像乌龟一样慢,最终也会抵达终点。

选对平台,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只管精彩,平台自有安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