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目标感》
1.目标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用作者的话来讲就是对抗一种”漂泊感“,用普通人的话来讲就是空虚。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年轻人接受了高等教育,这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大家都不愿意承担角色责任,这是目标感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漂泊“的年轻人用了一句话来概括他们的感受:”他们从未感觉所做的事情是重要的。”他们认为自己每天浑浑噩噩地养家糊口、还房贷,但从来没有感受到做这些事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
2.有目标感为什么重要
“人生目标”就是“终极关切”、它是“为什么”问题的最终答案:“为什么你在做这件事?为什么它很重要?……”人生目标是短期目标和驱使大多数日常行为的动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根源。
如果你想活得有韧劲、有活力,那就不能只满足于找一个物质层面的目标。因为当你示现了某个物质层面的目标,她有可能没有给你带来预期的幸福感。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更宏大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漂泊感的问题。
3.宏大、扎实的目标能让无处安放的精力有安住的抵港,而不至于变得空虚和愤慨。设定一个怎样的目标呢,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对你有意义,对世界有意义。世界闻名的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曾回答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觉得平衡很重要?”他说:“游泳光原地踩水是不够的,要往前游”。也就是说当我们找到了“calling”(使命与召唤)时,我们反而更容易平衡,但如果希望一直保持不变,一直维持现在的状况,你会发现哪儿都去不了。所以皮亚杰总结这一辈子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动态地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4.人喜欢并习惯生活在标准中。比如什么时候应该干嘛,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就应该上学,到了该结婚的年纪就应该结婚,到了生孩子的年纪就应该传宗接代。然后我们总是找指标 去对标自己的行为。就像教育,到了几年级就必须认识多少个字,会加减乘除等等。这本书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方向和意义比任何特定行为指标都重要。
作者给大家的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不要让孩子去对标那些特定的行为指标,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不用过分追求与他人行为的一致性,看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所做的事能够带给他人帮助和改变,这就叫“召唤”,你就找到了一个真正崇高的目标和意义。而有召唤感的目标有三个条件:1.自己的能力与想要达成的目标是匹配的,即在你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事情;(能力)2.知道自己的能力能带给他人怎样的帮助与改变;(意义)3.能从中体会快乐。(幸福)
5.四种年轻人
疏离者: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思考 怎么样减少人生中的痛苦,以最无压的方式过日子,得到了痛苦,没得到更痛苦,永远在无助、无聊中打转。
空想者: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却没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浅尝辄止者:参加过有目标感的行动,但往往因为虚荣和待遇所带来的动力并不持久,所以就做做停停,甚至质疑这件事。
目标明确者:能够找到目标,能够努力和聚焦,并能够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
6.通往目标之路的步骤:
🔷和直系亲属之外的人进行有启发性的沟通
🔷观察有目标感的人是如何工作的
🔷第一次有启示性的时刻:世界上有一些额重要的东西可以被改正或改进
🔷第二次有启示性的时刻:我可以为此做出一些贡献
🔷尝试为此做一些事
🔷获得家人的支持
🔷以独创和具有影响力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追求目标的付出
🔷掌握追求目标所需的各项技能
🔷提升执行力
🔷变得乐观和自信
🔷对目标的长期承诺
🔷把在追逐目标中所掌握的技能和培养的性格优势应用到生活的其他领域
7.如何培养有目标感的孩子
要注意自己的掌控欲(控制欲),以往因为孩子很多,所以父母使用的是忽视型管教方式,现在的管教方式转向了“直升机式”,他们天天在孩子头顶盘旋,监控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孔子讲“过犹不及”,你给孩子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支持,而不是决定。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层的、持续性的、终身的。也就是说不能用急功近利的方式去养育生命。比如不管或直接打一顿。
第一步叫“认真倾听,寻找火花”,倾听在当下社会是非常宝贵的能力,你会倾听吗》倾听不是你可以听到,而是你没在用你的脑子去听,你没在用你自以为是的知见去评判内容的好与坏、对与错,只是听,听声音,也听内容,让声音和内容都流进自己的内心,那一刻,你与对方同在,你听懂了他,你也真正看到了眼前这个宝贵的生命在向你走近。然后可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去了解他,让他多说,最后激发他的兴趣。
第二步叫“利用生活,展开对话”,比如可以聊一聊自己对不同职业的看法,聊一聊在不同城市的生活等等。
第三步叫“开放的心态”,就是对孩子的好奇心保持开放的心,只要不是反社会的目标,基本上你都可以包容孩子去探索一下。当我们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时,孩子更容易找到乐趣,更容易找到意义。
第四步:分享自己人生的意义
第五步叫“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分享生活经验与常识,让他们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
第六步叫“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就是让他们有机会和其他领域的大人们聊聊天,说不定能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第七步叫“鼓励创业精神”,就是去完成一件对自己来说的大事,有利于自身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事,并不单指创办企业,创业思维可以从小培养。
第八步叫“培养积极的人生观”,要注意到自己在家里的口头用语,我意识到我的口头用语是:真作孽,像这样的口头用语就容易引发消极的思考模式,可以尝试改成:真幸运。多看到事物发展的好的一面,这样更有利于驱动自己作出积极的行动。生活中总有好事发生,同样也会有坏事发生,好坏取决于自己的解读,在于怎么看待这件事。
第九步叫”从责任中获取力量“,可以相信他们给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承担点责任,从中汲取力量——自信,体会心流。
8.古人说“不诚无物”,宋明理学家讲的“诚”,都是在说一个人做事如果不诚不敬则无法把这件事做好。比如陪孩子的时候全心全意的陪着他,做一餐饭也是全身心投入地做,那你会感觉很愉快,“诚”代表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重要的。
9.在解决青少年目标感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不能事减少赤字的思路,而应该是发现亮点的思路。不要总是在预设糟糕的事发生,我们可以看到,每个青年人都是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