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随笔散文简友广场

斤斤计较才心安理得,这是她们教会我们的

2019-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a王呆呆

怎么也想不到,上大学最先不适应的不是气候,不是饮食习惯,而是钱

八十年代末,一个大学寝室住着八个人,到外面租房是离经叛道的行为,基本没人明目张胆地这么做。所以同一个宿舍来自不同地方的八个人自然同进同出,结伴上课逛街。没想到刚报到第一次结伴出行,就特别别扭。

全宿舍三名北方人,五名南方人,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因为刚认识,都客客气气地约着去街上买些生活用品(学校在郊区)。逛街过程很正常:上公交车,就有人抢着主动买了大家的票,看到有大家都感兴趣的零食,也有人主动买来大家共享,午饭吃的盖浇面也是统一付的账。一切都很和谐美好。

平安回到宿舍后,几名南方同学说:“咱们算算账吧。”我们三名北方同学奇怪的说:“啊?算什么账?大家都有付账,又没几个钱,算了。”南方同学不理,开始拿出纸笔记着:某某买公交车票多少元,某某买糖炒栗子多少钱,某某付午饭多少钱……,凭着记忆写完后,交给大家传阅,然后说:“还有谁付了账?都记在一起统一算。”北方同学都尴尬地互相望望,潜台词是:大家一起生活用得着这么斤斤计较吗?,多伤感情啊?为这点钱算来算去好丢脸。她们南方人也太小气了吧!

最后用了半个小时大家才结清相互要找补的费用,精确到了分。北方同学有点讪讪的,对着同学递来的钱说:“干嘛这么客气,没几个钱,不用付了。”南方同学坚决地说:“该给的。父母挣钱都不容易,还是算清楚的好,这样大家心里没负担。”三名北方同学无奈地接受了这种方式。转身就到同乡那里吐槽自己舍友:小家子气,把个宿友关系搞得那么生分,真没法打交道。发完牢骚,安静了一会儿,一个北方舍友小声说:“其实,今天出去的时候,我还给大家买了冰棍,没算进去。”几个同乡看着她,她不好意思地说:“算的时候,我没好意思说。”原来喜欢表现自己豪爽大方的北方人,也是在意的。在意父母来之不易的钱,在意自己的钱是不是浪费,也在意大家一起消费时是否公平合理。

有了第一次的别扭和难受之后,大家慢慢适应了和南方同学一起出门的结账方式,不用在外面抢着付账,大家都坦坦荡荡地记账算钱,心安理得地享受。也再也没有在同乡面前诋毁过这种方式。

后来,北方同乡一起去旅游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毕竟好面子,耻于谈钱。大家先预计此次行程大约的费用,交给一名细心负责的人员保管,大家交通,吃饭、住宿、门票以及照相洗照片的钱统一由此人付。其他个人行为自己负责。另安排一位人员每晚记账。行程结束后统一计算,多退少补。同学数年,出行十几次,我们没有因为钱产生过任何隔阂。

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还没有AA制的说法。那是我上大学后,在务实精细的南方同学那里上的第一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