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路,识归途
八面支持,如封似闭。太极好玩的地方很多,其中一个点就是站稳了后,重心摆到位,身上该放松的地方都放松了,别人不管从前后左右还是手指还是你的脑袋来推你,你都能把力传到脚底,人家推的力越大,你反而站的越稳,甚至可以借此把对方推开。
太极学的越久,越能理解其中的奥秘与美妙。加上小王老师的讲解,不光光针对手法本身,而是会延伸开来很多。太极,中国的古典建筑,中医,甚至到社会制度,都讲究一个稳定性,容错性,所以才有了中庸这个词,看似中庸,其实是站稳了以后任尔东南西北风,我就是随风摆动也好就是不倒的感觉。大而有当,,看似没有原则,其实有很强的原则。看似有原则,又可以包容万象。一切都可以被理解,一切都可以接受,只要在我的范围内,而我的范围会很大很大。
儒释道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建筑背后的哲学与法则也不脱离哲学思想的精髓。以住宅与宫殿为例,其布局常以中轴做左右对称,中为主,旁为从,左昭右穆,主从尊卑序位分明,体现儒家人伦之序。建筑之外的庭院路径则依环境形势而变通,所谓“千尺为势,百尺为形”,从小而大,从近而远,渐层式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合于道家“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
这种感觉就是,突然发现一切都可以连得起来的,都不是各自为政,而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接受这一套逻辑之后,很多东西都可以理解了
又联想到潜意识,直觉,第六感这些话题,我自己有感觉最近我的“感觉”变敏感了。比如以前可能事后总结的时候才能意识到当时是不是有些事做的不对处理的不妥当,但是现在基本上就一个动作结束后立马就能反应过来是不是做的不够完美。
有个纪录片,讲同个会场,同一批人,实验A,先让这帮人大吵一架,然后恢复平静,再把门打开,放另一群人进去,感受会场的氛围,实验B,让这帮人嗨一场,然后恢复平静,同样放一群人进去。看似都是平静的氛围,还是有人能感受出细微的差别,察觉出不久之前这到底发生了愉快还是不愉快的事。
人可以通过微表情,气场等去读懂一个会场不久之前发生了什么。那能不能读懂更多呢,所谓的掐指一算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我觉得是存在的。知来路方知去路。
贾诩擅长读懂人心,很懂曹操,所以知道该怎么跟曹操说话,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事,知道自己要谨言慎行,所以曹操的谋臣大部分没有善终,除了贾诩。
看修仙类小说的时候,经常提到的一个高手的技能通常是擅长演绎法,就是能推算出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事了。现在觉得,未尝不可,知来路,识归途。
故明物为明道,明道为明生,明生即明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