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烟雨梦故事与干货一棵树

多情才子郁达夫与“杭州第一美女”轰动全城的爱情故事”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1人  舞马长枪

当年的“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一生中的两次婚事都轰动全城。

第一次,1928年2月,她与郁达夫在杭州西子湖畔大旅社举行婚礼,那一年,她20岁,郁达夫32岁。多年后因王映霞与军统局长戴笠有染而导致离婚。1942年4月4日,王映霞又与钟贤道在重庆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

王映霞晚年回忆:“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这篇文章我要讲的是郁达夫,不是王映霞,而讲郁达夫,不提王映霞又总感觉少了些什么。郁达夫是个革命烈士,也是一个多情的人,这样的人总感觉真实一些,至少有人的七情六欲,对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大英雄,我向来都是敬而又敬,远而又远,遥望,不可及。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出生于一个医家门第。祖父郁圣山是当地名医。父郁企曾早年设塾授课,兼事祖传医业,后曾当过县衙门的户房司事。

郁达夫三岁丧父,一家祖孙六口的生计,全仗寡母以缝补洗衣的微薄收入维持。郁达夫从小就受到饥饿生活的折磨,饱经人间的世态炎凉,形成沉默、孤独的性格,也为他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说起民国的那些大学者们,家庭和美的都不多,大多都是单亲家庭,如:鲁迅、胡适、巴金、老舍、茅盾、丁玲、庐隐、钱穆等。单亲家庭或许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而恰恰也是一个问题。

郁达夫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已经能写旧体诗。1910年他在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在小学求学时,他利用课余和假期,阅读唐诗、《史记》、《红楼梦》等许多作品,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美国教会主办的之江大学预科、蕙兰中学等校念书。这时郁达夫的兴趣,全在阅读“闲书”上,诸如《吴梅村诗集》、《庚子拳匪始末记》、《白香词谱》、《桃花扇》、《西厢记》、《花月痕》等,都读得津津有味。后因对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不满,愤而回乡,自学。两年。

1913年9月,郁达夫的长兄郁华被派往日本进行考察,他随兄赴日留学,初在东京神田正则学校补习中学课程,晚间到夜校补习日语。1914年考人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的文科,一度转入医科,此时与郭沫若结识,开始接触西洋文学。

1919年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文科法学部,接着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科。这一时期,郁达夫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并开始小说创作的尝试,先后创作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短篇小说。

1921年7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在东京成立创造社,从此开始了他以文学活动为主的作家生涯。不久即回国到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事务,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并将自己的《沉沦》等三篇短篇小说合编成集。

《沉沦》的出版,向全国喊出了他的“救救祖国”的第一声,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东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它既是郁达夫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代表了他一生的总的创作倾向。它表现了郁达夫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怒,对祖国的赤诚和强烈的爱;同时也表现出郁达夫创作中的弱点:严重的感伤颓废情绪,和一些过分的色情、肉欲、变态性心理的描写。这在某些青年中也产生了不良的副作用。

《沉沦》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说爱国主义,另一种说是灵肉与冲突。

郁达夫所有的作品,就是两点,一是民族,二是性。

郁达夫自己说过三次。第一次《沉沦》1921年初版,说就是灵与肉的冲突,一个现代人的精神苦闷。第二次,1926年编全集时,说《沉沦》一点意思都没有,讲出的话,毫无勇气。把自己说得一塌糊涂。

一个作家对自己最有信心的时候,恰恰是可以把自己踩得一塌糊涂的时候,那时其实是他创作的最高峰。第三次,1932年,郁达夫突然开始爱国,他说在《沉沦》里看清楚了故国是怎么沉沦的,才意识整个中国是怎么被人欺负的。

这篇小说是个篮子,可以拿到萝卜,可以找到菜。主人公的苦闷既是“民族”的,又是“性”的。一个是青年忧郁症、灵肉冲突及性苦闷,另一个是民族情绪,混合构成“郁闷”的要素。

今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郁达夫,没读过《沉沦》,可都有郁达夫式的苦闷:“民族性郁闷”。

《沉沦》的男主人公学问好,又不缺钱,在日本读书。可是在,在小说里,他做了四件别人非议、他自己也很不满的事情,或者说也是“沉沦”的四个阶段。第一是自慰,第二是偷窥,第三是在野地里偷听别人做爱,第四是跑到妓院里,但没有做成事情,在妓院里写爱国诗。

他犯的是一个普通人的错,可是他以一个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觉得自己罪不可恕。郁达夫用作品正视人欲,又让主人公充满犯罪感,这就是《沉沦》的意义所在。在解放后的那段特殊时期, 郁达夫的作品是禁书,大概是作为黄色小说。

郁达夫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里一直都后继有人。比如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女版的《沉沦》。

郁达夫回国后,创作了一批小说和散文,辑成《茑萝集》出版。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就是他在这期间创作的。

从艺术上来讲,《沉沦》结构粗糙,文字拖沓,《春风沉醉的晚上》却是非常精炼。小说很简单,讲一个很穷的文人住破房子,和邻屋女工差点好上。

小说里的男主人公是单身,没有工作,很无聊,整天在家里看书。住在里屋的女人对他很提防。开始几天,女人没跟他说话。但是,因为他老在看书,邻屋女人就对他少了提防,有了好感。

这篇小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是这个女人反过来要救这个男人。“颓废”与“色情”,一直是研究郁达夫的两个重点。

郁达夫早年在父母的要求下和同乡女子孙荃结婚。当时的郁达夫虽然极力反对旧式的父母包办婚姻,但是对孙荃还是比较满意的,这点可能和孙荃的才华有关。可是结婚一事丝毫不会有碍于郁达夫的风流,他又遇上了当年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二人见面、交谈,一见如故。郁达夫便开始背着妻子给王映霞写信,表达爱慕之情。

他曾说: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当时的王映霞已经有了婚约,而且马上就准备结婚了,可是郁达夫的一封信竟然颠覆了这一切。他在信中写到:

“可是王女士,人生只有一次的婚姻,结婚与情爱,有微妙的关系,但你须想想当你结婚年余之后,就不得不日日作家庭的主妇,或拖了小孩,袒胸哺乳等情形”,“你情愿做一个家庭的奴隶吗?你还是情愿做一个自由的女王?你的生活尽可以独立,你的自由绝不应该就这样的轻轻抛弃”。

之后,王映霞与郁达夫结婚,一起生活,王映霞对新婚生活也很满意,甚至说道“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至于郁达夫和王映霞离婚之事,自是后话了。

郁达夫,是个普通人。喝花姐,逛窑子,在那个年代,不是违法的事。在异国他乡的东京街头,苦闷抑郁的郁达夫曾拜倒在日本妓女的石榴裙下,在他的自传体散文《雪夜》中,郁达夫写描述了他丧失初夜后的郁闷:“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还有些什么呢?”不过,之后他在反思自己时又为自己的放纵找了一个借口:“索性沉到底吧!不入地狱,哪见佛性?人生原是一个复杂的迷宫”。也许人就是这么矛盾,他想要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报国的理想,却总有太多的诱惑,关键是这些诱惑还不能被轻易克服。

遇见王映霞之前,与民国很多搞文学的人一样,郁达夫也是个风流的才子。与他有纠葛的妓女也好,闺秀也好,总是有一些的。王映霞是郁达夫的妓女恋爱生涯终结者。

1927年1月,郁达夫第一次遇见了王映霞,惊为天人。

王映霞见到梦中才可能出现的大作家,激动无比。

郁达夫回家写了一封信:我今天遇见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被她搞乱了。这件事要极力的进行,我要跟她做永久的朋友,可爱的映霞,我在这里想她,不知她可在哪里忆我。

徐志摩遇见陆小曼是这样的,两个人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知道,惨。

沈从文遇见张兆和也是这样,穷追不舍,最后相互折磨一辈子,还是惨。

1927年6月,从见面到订婚,郁达夫孜孜不倦终于抱得美人归。

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上海定居。郁达夫开始与鲁迅密切合作。在鲁迅的鼓励和督促下,他的精神振作起来。他先为鲁迅主编的《语丝》写稿,次年又与鲁迅合编《奔流》文学月刊,后来又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还与阿英合作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济难会”主办的《白华》半月刊。

郁达夫在大革命时期,虽然没有像创造社同人郭沫若、成仿吾那样投身到实际的革命斗争中去,但对反动势力却是深恶痛绝的。这个时期他的《日记九种》,虽然沉溺于个人的恋爱纠纷,但对蒋介石的揭露和抨击还是十分激烈的。他在《钓台的春昼》中称蒋为“中央党帝”,说他是“想玩一个秦始皇所玩过的把戏”。他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不仅共同主编革命文学刊物,还参加了不少进步团体和社会活动。1928年春经阿英介绍,秘密加人太阳社。

1930年2月,和鲁迅、柔石、冯雪峰等发起组织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田鲁迅提名,他列为发起人之一。

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是郁达夫创作生活的全盛时期,重要的小说、散文和评论,都是这一时期写作和出版的,《达夫全集》共七册也是这个时期出版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郭沫若在武汉主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1938年春末,应郭之邀,郁达夫赴武汉任第三厅设计委员。3月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故协会理事、研究部主任,编辑《抗战文艺》。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郁达夫应《星洲日报》之聘,于年底携妻王映霞和长子郁飞赴新加坡,于翌年1月9日起,开始主编《星洲日报》副刊《晨星》和《繁星》,后又兼编《文艺》周刊、《教育》周刊、《星洲半月刊》和《星槟日报》的《文艺》双周刊。郁达夫利用这些宣传阵地,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的政论、短评、杂文和旧体诗词,号召爱国侨胞支援抗战。

婚后多年以后,郁达夫怀疑王映霞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有染,而写现代爱情诗的汪静之则在遗作《王映霞的一个秘密》中,说郁、王离婚的主要原因是王映霞与戴笠关系暧昧。总之是王映霞那边出现火烧云,郁达夫不扑火,还拚命扇火。大吵之后,王映霞出走。他在《大公报》上登“寻人启事”,更让王映霞下不了台。后虽经朋友努力撮合,两人勉强复合,但彼此心中都留下伤口。婚姻在经过十几年后,总会无比乏味。

他们还是离婚了,那一年,王映霞三十四岁。她最好的年华都给了郁达夫,如今又不愿以“郁达夫弃妇”的形象示众,只好用力打扮自己。竟也还是美的,交际场上左右逢源,出尽风头。有戴笠撑腰,王映霞是没人敢招惹的。她像是回到另一个自由王国,成为自己的主人。

那边的郁达夫还是想念她的。后悔过,心疼过,给她写信,“愁听灯前儿辈语,阿娘真个几时归。”但这回,这个阿娘是铁定心思不会回头了,就是孩子的呼唤也不能。而且,她结了婚,嫁给了钟贤道。那一年是1942年。

郁达夫曾说:关于她,她们,不再说别的。一种东西一旦不能忘记,也就再不会被我提起。

1942年2月,日军逼近新加坡,郁达夫同胡愈之、王任叔、沈兹九等渡海撤退到荷属小岛石叻班让。4月,又辗转到达苏门答腊的小镇巴爷公务(Pajakoem Boeh)。郁达夫化名赵廉,为隐蔽身份和维持生活,在胡愈之等人的资助下,开办了赵豫记酒厂。郁这时生活放荡不羁,结交了很多男女朋友,不慎被日本占领军获悉他精通日语,被迫到武吉丁宜日本宪兵部当翻译七八个月。后设法买通医生,以肺结核为由,离开宪兵部。在这期间,他曾暗中掩护和解救过不少华侨和印尼居民,但也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受到宪兵部的监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驻武吉丁宜的日本宪兵部因郁达夫知道他们的一些秘密情报,在撤退前夕的9月17日夜里,将他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荒野中,终年四十九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