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专题精选点亮生命的微光学读学写与从读到写

【写作】写作启思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81人  镜鱼

(1)文章和题目

凡是一篇文章,就好像是一个人,题目就像是这个人的名字。必须是先有了这个人,而后替他题一个名字。但绝不是凭空地拟了一个名字,然后四处去找人,把这个名字送给他。假如没有这个人,也就根本不需要这个名字,这个道理是大家都懂的。

所以庄子是先有要发表的思想了,然后写成两篇文;把两篇文写成了,然后题名为《秋水》,为《马蹄》。诸葛亮是先要出师了,然后写这一篇表;把这一篇写成了,然后被称为《出师表》。苏东坡是先游了赤壁,然后写这一篇赋;他把这篇赋写成了,然后题名为《赤壁赋》。

庄子绝不是先定了《秋水》及《马蹄》的题目,然后跟着题目去找思想。诸葛亮绝不是先定了《出师表》的一个题目,想作文,然后想起来要出师。而苏东坡也不是坐在家里,因为想要作作赋,而后去游赤壁。

如此看来,题目和文章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就彻底明白了。唯有把心中的所思所想写成了文章了,它才会有相应的题目,而不是本末倒置,按图索骥。

(2)写文章和说话

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用嘴说话叫作说话,用笔说话叫作写文章。嘴里说的是一串包含着种种意思的声音,笔下写的是一串包含种种意思的文字,那些文字就代表说话时候的那些声音。只要说的写的没有错儿,人家听了声音看了文字同样能够了解我的意思,效果是一样的。

说话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瞎说乱说都算不得好好地说话。用笔说话,情形也一个样。嘴里该怎么说的,笔下就该怎么写。嘴里不那么说的,笔下就不该那么写。写文章绝不是找一些稀奇古怪的话来写在纸上,只不过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罢了。

现在要问,怎么才算把话说好?花言巧语,言不由衷,好不好?认是为非,将虚作实,好不好?含含糊糊,不明不白,好不好?颠三倒四,噜里噜苏,好不好?在前的两点是不老实,在后的两点是不明确。说不老实的话,谁都知道无非想欺人骗人,怎么要得?说不明确的话,在自己是说了等于没有说,在人家是听了一阵莫名其妙,怎么能算说好?

咱们不妨简单地这么说:说话又老实又明确才算说好。以外当然还有可以说的,可是老实跟明确是最根本的两点,做到这两点,才可以谈旁的。这两点也做不到,旁的就不用谈了。

“作文”“写文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回答也简单,就是用笔说又老实又明确的话。

(3)从想法到语言,从语言到文字的跳跃

写作就是把想说的东西写下来,所以会说话就会写作。但很多人一旦真正开始写作,就没有话想说了,一点想法也没有了。写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些想说的话从哪里来?那些突然出现的想法最后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意识是人类表达的第一道阀门,先有了想法,才能在大脑里酝酿出语言;有了语言,才能表达成文字。这每一步,都是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上——从意识跳到语言,再从语言跳到文字。

写作就是从最初那块叫作“想法”的石头跳到最后那块叫作“文字”的石头,中间经历过了“语言”这块石头。这两步跳跃的方法(从想法到语言,从语言到文字)就是我们练习写作的方法。

谈到想法,有人会说,我就是没想法、没意识。其实,意识每一秒都不会停止,就看你是不是可以敏锐地抓住它们。你走过一条大街,听见一个人讲话,身体感受到和风暖阳,这些元素都会形成你的意识。这时候你可能想起了昨天有件未完成的事,或者突然因为某个场景有了某种触动,这也是意识。可能还没等你注意到或者记下来,这些意识就消失了,又进入了下一个意识的场景。

大部分的意识都会悄悄溜走,所以这也是大家经常忽略它们的原因。凡是你能注意到的意识,一般都是添加了自己的思考的。思考不一定是冥思苦想,可能就出现在事情发生后的0.01秒。大脑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在0.01秒之内,会调动一切跟这件事有关的素材,包括当下的感受、之前听说过的事、隐约记得的故事和一直以来坚信的道理。

(4)从会说话到会写作的学习阶段

写作和说话不同的地方:说话的时候,往往东拉西扯,没有条理,没有层次,有时说了半天,还没有说到主题;有时一次谈话,竟把主题变换了好几次。但写作不能这样随便,它必须有组织,有层次,主题明确,首尾俱全。因此它虽然是纸上的谈话,却是一种精炼后的谈话。

基于这个缘故,会说话的人要想又会写作,还得经过“学习”的阶段。在学习的阶段里,应该从两方面分头努力:

一方面,要常常练习写作,从实践中训练用字、造句、构段、布局等能力。如果有写不出的字,要请教别人,查考字典;如果有说不明白的地方,自己用心修改。换句话说,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做”。

另一方面,要常常阅读指示写作正确途径的书籍或文章,研究别人文章里用字、造句、构段、布局等方法,作为学习的依据。有些人以为写作的途径和方法,必须由自己去探求,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我们不该接受别人宝贵的经验,正确的指示,一定要跑冤枉路呢?

上述两方面的努力,每一个学习写作的人,都是同样必要,缺一不可的。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学习才有效果。

(5)两种关键的写作练习

第一种,写日常片断。这种练习最好每天做,如果实在不行,每周总得写两三次。

写片断就是只写一小部分,只写一二百字、至多三五百字,甚至几十字都行。写一件事,不从头至尾全写,只写事件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段,这就是一个片断。比如春游,不一定写一天游赏的全部经过,只抓住其中的一件事,或一景一物来写;写一样东西,不写全貌,只写一个侧面;读一本书或看一场电影,不全面分析评价它的内容或人物,只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体会或感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写一个什么建议,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问题,批评生活中一种不良倾向等,都可以。

这种练习写片断的方法有两个好处:一是短,不费很多的时间,容易坚持;二是因为写得短,可以有时间去逐字逐句地推敲,这样做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短文也同样有组织材料、明确观点、谋篇布局的问题。写讨论性的东西,也有论点、论据和推理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不断地推敲,就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运用语言也会越来越缜密,越来越熟练,天长日久,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不要小看这些片断,长文章还不是由一个个观点生发开来,组织而成的?我劝大家多做这种练习,多多益善。

第二种,写一整篇文章反复修改。这种完整的、比较长的文章不必多写,一两个月、两三个月写一篇就行。但是,不能写完拉倒,一定要反复修改。改文章是没有止境的。有人说大作家的文章一字不能改,没有那么回事。有些作家,出版了一本书,再版、三版的时候每次都有所修改嘛。

改什么呢?改的头一步就是删,按照写“短”,写“实”的要求,把该删的和可删的地方统统删掉。文章里的水分少了,就显得更短更实了,个性特点也突出了。删改的过程,往往是进一步整理思路的过程,也是充实文章内容和突出其特点的过程。

第二步是补。文章经过删改,可能会出现删过头的现象,在删掉没有用的东西时,把一些有用的也删去了,或者文章本来就缺点什么东西,这就要补,补就是充实。补什么呢?这就看缺什么了。如果论述不全面,就要补观点;如果文章说服力不强,就要补例证,包括数据。补多了再删,删多了再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不断加深、不断提高的,有时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写出文章来反复修改正是反映了认识的不断提高。没有增一个字则太多,减一个字则太少的神话。

第三步就是推敲全篇的逻辑结构,看看自己表述的东西是不是合情合理,恰如其分。

文章就是这样修改出来的。写了一篇文章,放起来,过一个星期拿出来看看,往往自己就会发现问题。改一回,放起来,过些时候又拿出来改一遍。这样反复修改几次,直到满意为止。写出来先请别人提提意见,指点指点,自己拿回来改,是一个好办法。…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往往不能发现问题,经人一指点,有所启发,拿回来改,就有下手的地方了。从练习写作的角度看,写一篇文章多修改几次,远比匆匆忙忙多写几篇、写完拉倒,或者等着别人给改,改完大致看看拉倒为好。多改就多动脑筋,无论是推敲内容,或是斟酌字句,这样锻炼下去,效果是会很显著的。

把写片断和写整篇结合起来,每一两天、两三天就写上一段,每一两个月、两三个月写一整篇,然后反复修改,这样交错进行,半年一定有半年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提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