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易经回家的路上书香门第

古代名琴4--焦尾

2017-11-06  本文已影响85人  势动九天
古代名琴

蔡邕作为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大家都不陌生,除此之外,蔡邕还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写的《琴赋》、《琴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焦尾”是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名琴,也被称为“烧槽琵琶”。

据《后汉书•蔡邕列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扰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其中记载了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声音不凡的古琴,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

相传,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

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

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琴。

蔡邕识木做琴,也让我们从中明白了万物皆有其用的道理,同样的一块木头,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用处,只有物尽其才,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


古代名琴

往期精彩:
穿越千年的古琴 I 太古之曲《华胥引》

古代名琴:
号钟 绕梁 绿绮

古琴知识:
《十戒》 《五不弹》

专题推荐:
瀚海奇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