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包子铺-2018年父亲节文章专辑

父亲(一)

2018-06-15  本文已影响22人  huifang963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饥饿肆虐着北方中国的大部分地方。用父亲的话说,那个年代没有一个漂亮的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每一天都处在半饥饿的状态中:面黄肌瘦,瘦骨嶙峋。孩子们根本无力奔跑和玩耍,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站在学校的南墙下面耷拉着脑袋晒太阳。而我的父亲,连站在南墙下晒太阳机会都不是每天都能享受到。因为他得去讨饭。

爷爷去世的早,奶奶则眼睛有病,基本处于半瞎状态。没有劳动力的家里,根本就没有粮食。为了活着,年仅12岁的姑姑拉上只有7岁的父亲和半瞎的奶奶,走路100多里地去外地讨饭。每次一走就是半个月。

即使有半个月不能上学,回来之后,父亲也能跟上学校的课程,而且成绩优秀。优秀的成绩也抵不上家里没有劳动力,没有劳动力就没有人挣工分,就没有米下锅。所以父亲只读到了“高小”(高年级小学,其实就是小学六年级)毕业,之后就只能下地干活挣工分了。

此时姑姑已经嫁到了邻村。农忙的时候,父亲小小的身影天天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父亲就到姑姑家里去,因为姑姑的公公会木工。父亲就过来跟着老人家学木工。

姑姑的公公,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人极聪明,木工极好。曾经被评为我们那个省的省一级木匠。后来被选到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父亲在姑姑家学到的不仅仅是木工,还从这位老人那里看到了自己不曾看见过的大城市,还有大城市里灯红酒绿的故事。两年后,木匠学成。于是便开始了走街串巷去给人家做家具。再后来,在听说省城里做成一件家具给的工钱是在村里的3倍。父亲很快便借来一辆自行车,骑上车子去了省城。

在省城挣下了一些钱,便回老家找对象相亲,结婚,生子。这时改革开放了,农村的人也可以自己创业开工厂。父亲一边继续做着木工,一边寻找自己的新方向。后来是他生命里的第二个贵人:姥爷。在姥爷的推荐下,父亲又开始学习机床。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经过半年的学习,终于搞懂了机床,并学会了操作和使用。

回家之后,他便将我家的东屋腾空了。几天之后一个庞然大物——一台特大号的机床住进了那个房子。从此,父亲也成了老板。开始是自己既做老板,又做员工,自己一个人天天加班。后来雇了一个工人,帮他操纵机床;后来这个小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拒绝早晨和晚上弄错时的尴尬。父亲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后文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