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3:天命面前,人人平等
《道德经》73:天命面前,人人平等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到什么事情都去做、无所顾忌的程度,就会因勇敢而丧命;有勇却心怀敬畏、保持柔弱姿态,则虽勇敢亦能保全性命以实现正命。这两种态度,有时可以获益,有时则会受害。都是天命的好恶造就的,谁能说清其中的缘由呢?因此循道而行的圣人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也会犹豫、两难。自然运行的规律,在于不刻意争夺反而容易胜取,在于不过多用言语强调反而容易得到积极响应,在于不有意召唤反而能自动响应到来,在于迟钝、缓慢反而能更为精当地运筹帷幄。自然之道像天网一般广大无边,网孔虽然稀疏却能做到无一失漏。
总有一些领域,是人的智力所不能穷究的,即便是千载难得一见的圣人,也难以突破这一局限。
孔子谦卑地强调自己“无知”,强调自己“述而不作”——只转述前人的话,不标新立异地搞个人创作。孔子唯一骄傲的是自己的“好学”,他认为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落里,也会有在“忠信”上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不同的是——这些人中没有像自己一样“好学”的。“好学”的圣人孔子,也有难以突破的局限——“子不语怪力乱神”,老人家认为这些领域,是自己乃至于多数人的智力所不及的,与其在这些方面纠缠,不如在“知生”“事人”上下些明明白白的功夫。
《道德经》的文字一向以自信、超然为特点,谈到“天命”时,也开始讲“犹难”了。天命的喜好、厌恶,一方面像广大无边的大网一般,虽然网孔稀疏,却能做到无一失漏。另一方面又是神秘莫测、难以揣度的。天命对于人的影响,是没有人能真正弄清楚的。圣人遇到相应的情况时,也会出现犹疑、两难。
孔子的弟子子路,一生无所畏惧,最终在卫国的叛乱中以身殉难。这样的人生是不是《道德经》所讲的“勇于敢,则杀”——勇到什么事情都去做、无所顾忌的程度,就会因勇敢而丧命?是不是“天之所恶”?
电影《无名》中,梁朝伟饰演的汪伪政府主任,在说服国民党高官投靠汪精卫时,有一整套的说辞。对于一个没有一门防空火炮,没有一丁点有效抵抗力量的国民政府而言,老百姓总要有自己的生路,汪精卫所组建的汪卫政府作为日本人和中国民众之间的一道屏障,谁能说没有一点时代价值呢?
问题是那一丁点苍白的所谓时代价值,丝毫不能掩盖汪伪政府的苟且,丝毫不能影响若干年后人们对之旗帜鲜明的“汉奸”态度。
谁又能说汪精卫的人生不是《道德经》所讲的“勇于不敢,则活”呢?
违道而行的“勇于敢”者,会因为“勇于敢”而无谓地丧命。“勇于敢”的子路以身殉难了,却留下不屈、坚毅的背影。循道而行的“勇于不敢”者,在非常境遇保全了性命,从而在后来获得“正命”。然而,“勇于不敢”的汪精卫却成了人人得而诛之而后快的汉奸。
这一切,波诡云谲,谁能真正说得清呢?
孟子提出“正命”的说法,认为人应该顺受正命,所以真正“知命”的人不会轻易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得不是“正命”,尽力循道而行的人才能得“正命”。
天命面前,人人平等。耿直、刚勇如子路,洞察时务如汪精卫,怎么会不懂尽力循道而行以求“正命”呢?上天到底有着怎样的好恶呢?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生与死在己也在天,但归根结底在天;修身洁与污在天也在己,但归根结底在己。天的事情交给天,自己的身自己修好,这便是“立命”。
天命面前,人人平等。天命面前,人人皆可有自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