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2021-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112212

所谓“时机”,用一句俗语作比喻,便是“时来天地共努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故《将苑·应机》云:“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

在利用“时机”问题上,应该持重,不可忘乎轻举妄动。正如《说苑·谈丛》有云:时不至不可强生也,事不究不可强成也。意思是时机未到不可强求去做,事情没有研究透彻也不可勉强去求得成功。时机不到,不可强行地创造机会;事情没做成,不要强行地必须做成。暗示人们做事情要审时度势,顺其自然,才能事半功倍。

机遇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时候太过强求,反而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所以也要有随缘豁达的心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无尤”。应懂得一个简单的真理:机遇错失,这说明事实上它并不是属于自己,作如是观,则自然会释然。

“时”的精义是善于把握时机。从哲学理论的高度认识“时”,可以溯源于老子。从老子的“动善时”到范蠡的丰富而成熟的“时”论,经过了范蠡的计然这一中间环节。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计然论述聚财致富之道的一些言论,从中就可以看出对“时”的认识的深化。如“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司马贞《索隐》曰:“时用知物。案:言知时所用之物。”又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再如“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索隐》曰:“夫物极贵必贱,极贱必贵。贵出如粪土者,既极贵,后恐其必贱,故乘时出之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者,既极贱,后恐其必贵,故乘时取之如珠玉。此所以为货殖也。”

这都是建立在“时将有反”认识之上的“乘时”之论,反映了计然对“时”的认识的具体化和深化。

范蠡的“时”论集中在《国语•越语下》中,较之计然更是丰富和深化了许多。范蠡亦称“时”为“天时”、“天节”,对“时”的把握,则有“随时”、“守时”、“因时”、“从时”等多种表述。

具体来讲,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其一,在时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只能是耐心等待,而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必将招致“天殃”。如“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又如“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不起,弗为之始”,韦昭注曰:“攻者为客”、“先动为始。”

其二,一旦时机成熟,就必须及时把握,立即采取行动。对此,范蠡有极为形象生动的表述:“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唯恐弗及。”一旦误了天时,同样也会招致失败:“得时不成,反受其殃”,“得时勿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贏缩转化,后将悔之。天节固然,唯谋不迁。”当时机不成熟时,他以极大的耐心待时并积蓄力量,而当时机一旦成熟,就即刻付诸行动,绝不迟疑延误,终于灭吴霸越,成就了彪炳千秋的不朽功业。

范蠡所谓“时”其实是“天时”与“人事”的有机统一,越王勾践数次急于伐吴,范蠡先是止之曰“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王姑待之”,后又止之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并解释说:“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可见,范蠡所谓“时”,是天人关系的关节点,也是天、地、人一体观的核心观念。

范蠡的“时”论,是对老子“动善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范蠡是对“时”的涵义进行深入发掘并将其上升为普遍的方法论的第一人。在战国时期的帛书《黄帝四经》、《管子》的部分篇章等黄老著作中,都有大量关于“时”的论述和应用,都是对范蠡“时”论的传承、阐发和推进~…

【详参国学全三册,老子,史记等,禁止转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