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老家的路
上篇说到过老家的路,为了生命中的一段记忆,今天又是旧话重提。
书上说,老家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在外面成立了家庭的人称故乡的家庭;二是指原籍,就是爸妈以前与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住的地方,也可以是指自己祖上居住的地方。故乡指整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比如说县城。当然也说到了要看语境。
我想到的是男女有别。
男人可以只有一个称作老家的地方。女人却可以有两个,一个是出嫁之前的娘家,是女人单方面的老家;一个是结婚后的婆家,是与老公和孩子们共同称作的老家!
作为女人,我的那条老家的路就是从婆家到娘家的路。
这条路是山路,不宽,很多地方顶多一米来宽,弯弯曲曲,高低不平,有时石板,有时泥土,有时是石级,(后来才修了公路),石头被岁月磨得铮亮,泥土踩得平平实实。
路不是很长,我却走了几十年的时间,确切地说生命不止,那条路还会继续的走下去。
那条老家的路是我这辈子走得最多、最久、最长的路!那条路留下了大半生的足迹,从青年走到中年再到老年,是见证一生蜕变的路!
那条老家的路不仅是桥梁,也是作为女人的生命之路!
特殊的日子开启特别的旅程!
从三十多年前结婚的那天走这条路开始,这条路就成了桥梁,架起了两个家,一头连着娘家一头连着婆家。就像将我的生命分成了两半,一半拴在陌生且要蜕变的婆家,一半挂在生养我成人、护育我长大的娘家。
婆家是我生儿育女、踏踏实实做事过日子的地方,娘家却成了我魂牵梦绕的牵挂,一有风吹草动便要不管不顾的在那条路上奔赴。
事实也是如此!
数不清多少个日子不分早晚赶去娘家,印象最深的是那次听到弟弟病危后,心急如焚,眼里噙着泪水,走在那条老家的路上,真的是连滚带爬了,感觉那条老家的路好长好长……还有一次,那时我正怀着女儿六个月的时候。听说父亲旧病复发很严重,那天,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山溪水涨得很猛,到处都是哗哗的流着,根本看不清路面,心里又急,一脚踩空半个身子掉进路边的沟里,边哭又边迅速的爬起赶路,脸上满是泪水和雨水,快到娘家了,又是脚下一滑,整个人连同背笼(背笼里装有土豆)一起滚到了两丈高的土坎下,那时我是真的大哭了……
还有那些年,每一个赶场的日子,我和爱人必须在那条路上往返一次,即使农活再忙到了那天都会丟下不做,因为每到这天有两个老人总在翘首以盼,我习惯了不想让他们失望!除了偶尔的特殊情况,那是很少遇到的。如果遇到没去,父亲和母亲定要问遍寨上的赶场的人:“二,怎么没见来?”
“二,还没来蛮?”
“二,今天不来了吗”……
逢场就赶已成了那时约定成俗的习惯,与其说我是赶场不如说是给父母洗衣服打扫卫生(这是我从能洗能扫时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我的专属,直到现在)赶场那天,我是很少有时间去街上(有时散场了都还没弄完,又不能耽搁第二天的时间,再晚也要赶回家。)买东西的活都是爱人全权负责。那时我总是说,如果不是娘家在街上,我也许一年都不会去赶一场的!
那些年,我们那里的人赶场的一天其实很累的,交通不便,很多人都是:去的时候背卖的粮食,来时背一场里的吃、喝、用的物品,农用化肥等等都是靠背着走那天崎岖不平的山路!
后来修了公路,老家的路也改了道,有了车方便了许多,再不用肩挑背驮了!但是那条走了一辈又一辈人的老家的路依然在走!
再后来,在娘家这边新修了房子,就很少走那条老家的路了,但是那些年走那条山路的经历却给了我终身难忘的体验!
那个新家变为老家的点点滴滴永远都存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