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当年学农时(2)
记得我还出了个大糗事,有次大家正吃着饭,男生小周捞着咸菜,突然说,这啥呀?一看筷子上夹的居然是洗碗布,唉,把我臊得……但那时候的人也忠厚,不娇气,也没有人有意见,照样稀里呼噜地把咸菜鸡蛋豌豆汤吃了个底朝天。
后来反省,一定是洗完擦净那个钵子的时候,没有把洗碗布拿出来,这种钵子黑乎乎的,通常农家用它腌咸菜萝卜的,比较深。农村小家小户的,哪里有大的餐具可供十几个人用?所以,菜汤都是盛在那个钵子里的,而马大哈的我,就犯错了,洗了没把这块布拿出来,盛汤的时候也没细看。
虽说是三同,其实并没有。吃,是我们和老师自己另做的,只是菜和农家没啥两样,豆腐青菜当家。
住,是分散住在队里家里比较宽敞的农户,我记得我和小施住的那家,我们在堂屋搭了三个芦笆床,就是两条板凳上架一个人字编的芦芭垫子,算床了,睡了六个人。
劳动,更不同了,割麦这种既要技术又非常累的活是不会叫我们干的。
虽则如此,但体验和受到的教育和今日学生们那一天半天蜻蜓点水式的学农,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镇上人”的家庭条件都肯定比农村好,但这一日三餐的水平下降,大家也都安之若素,没有人说吃不惯,吵着说要加餐改善的;虽然“镇上人”的家里还没有卫生间,但大家都习惯去公共浴室洗澡的,但农村除了下河游泳只有揩澡,就是打一盆水,身体上下擦擦就好了。
这种忙假,现在想来,真的倒应该列入素质教育,不要多,一年一次就够了,一次七到十天,对了解真实的农村、体会体力劳动的辛苦、掌握一些基本的使用工具的技巧、磨练意志、习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及早集体生活,与人相处互谅互让等等,都有质的飞跃,这不就是我们的教育改革中一再强调要求的吗?我们从五谷不分到会锄草、垄沟、下种、脱粒、扬谷,从赖床到出早工,从娇气矫情到随和马虎,从男女界限到恶作剧,人晒黑了,力气大了,性子野了,心胸开阔了,都远远胜过课堂的道理和什么半天一天的插蜡烛样的学农。只有这种沉浸式的十天的生活,根本上杜绝了你熬一熬的想法,才是有效的。
我自己,从一个没有从看见过农村灶台的人,到学会烧火、上灶炒菜、井里吊水,有时还要挑水送到田头,这个短短的经历,我认为是有益的。至少后来我对农村、农民,从来不歧视,甚至在二姐在农场时,我会乐意去陪她过年,喂猪,这,都是原因。
现在,想培养学生品德的这类形式也不是没有,管这叫“游学营”,很高大上,价格不菲,老师、家长还是处处保护,我想效果也是可想而知。
昨日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