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遇见散文

走近棠樾牌坊群

2023-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兰心小语

                           

      在安徽歙县,还有一处非常特别的存在,那就是棠樾牌坊群。说起牌坊,那多是对当地有名望或有影响的人和事所做的表彰与嘉奖。既然已成群落,可见其影响之大,已成枝繁叶茂之势。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具体老说,共有七座牌坊群,既提现了徽文化“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丰富的“人本历史观”,当然更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还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兖绣江南第一乡”。1996年,国务院公布将其列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虽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却浑然一体,主要采用优质的“歙县青”石料为主,高大坚实,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历千年二不倒不败,也是一大奇观。

      既如此,自然要用心走走,看看。

      一位年龄稍长的导游接待了我。听这位大姐讲,棠樾村人选址非常讲究,北靠灵山支脉龙山,南邻徽州盆地,远处又以富亭山为屏,可谓是占有“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沃土,自然得尽丰饶与富裕。再加之周围的环境清泉、小桥、池塘、雪山,相映,自古就有“复古虹桥、令尹清泉、横塘月霁、龙山雪晴”之说。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草木蓊郁的鲍家花园,一走进去,只觉眼前一片清新。

      跟随大姐的步伐,我们先来到鲍家古宅,仔细观赏千百年前鲍家人生活的旧居。知晓原来自南宋建炎年间,鲍氏家族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到了明代以后,棠樾村进入兴旺时期,棠樾牌坊群四棠越鲍氏家族明清两个朝代四百年间,亦官亦商,上交天子、官威显赫,藏锚百万和富可敌国的神话传说的最好记录。两代王朝帝王旌表同一家族的荣光,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属于绝无仅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高高的女儿墙,已成灰色,更映现出村落的古远。清懿堂,俗称女祠,是棠樾村大盐商也即鲍氏二十四世祖鲍起运于清代嘉庆年间筹建的,是纪念为了徽商的辉煌做出同样牺牲和贡献的鲍氏妇女。堂以“清懿”为名,自然取“清白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妇女的颂歌。听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女祠。祠堂整体以硬山式肝帝错落马头墙外观为主要特色,唯有后进部位为歇山式阁楼。双天井涉及既能保证祠堂内部的采光、通风要求,还能寓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深意。堂中的石雕和砖雕也是非常讲究,总体给人的感觉是结构紧凑、用材匀称、造型流畅、刚柔相济,内秀而外朴、端庄而不刻板。内中有一牌匾,上书“贞孝两全”,是清代名臣曾国藩所题。

      之后,我们又一一参观了敦本堂,也即男祠。男祠气势恢宏,显示了棠越鲍氏家族的煊赫,为清代徽州祠堂建筑艺术的典范。特别突出体现了“肥梁瘦柱内天井”的徽派建筑特征。出了敦本堂,左手边一排七座主题鲜明的牌坊十分协调一致地排列着,非常壮观。

      大姐说,这里的每一道牌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第一座牌坊是建于1622年的鲍象贤尚书坊。鲍象贤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曾历任御史、按察使、刑部、户部、兵部官职,死后封赠为工部尚书。其文能兴邦、武能兴兵,是明朝著名的文官武将。虽为皇室立下无数战功,其为人性情刚直不阿,遭到朝中权贵排挤与中伤,难以得到皇帝恩宠与提拔,一度罢官回归故里。外人为其遭遇愤愤不平,他本人却坦然处之。其襟怀与情志令人感叹!鲍象贤死后,皇帝才猛然醒悟,惋惜之余,赐牌坊一座,以旌表其战绩显赫与情怀高洁,坊额上“官联台斗”“命换丝纶”的题字便是极高赞誉。

      第二座牌坊是建于1797年的鲍逢昌孝子坊。明末乱世,鲍逢昌父亲外出谋生,久无音信,年仅十四岁的鲍逢昌外出寻找,一路乞讨达三年制就,终于在千里之外的甘肃雁门古寺中找到了父亲,带父回家后,母又卧病在床。听名医说有一药难求。鲍逢昌得知此药在浙江桐庐县内的富春山上,于是便又日夜兼程赶往此地。后经药农帮助,披荆斩棘终于悬崖边上采得此药。医生又言此药需亲生儿子身上的肉熬制为引,鲍逢昌竟偷偷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煎汤做药引。母亲喝下药后果然好转。鲍逢昌千里寻父,割肉疗亲的感人事迹很快便传颂开来,此举感动帝王,遂于乾隆三十九年下旨赐建鲍逢昌孝子坊予以旌表。

      第三座牌坊为建于1787年的鲍文渊妻吴氏贞节坊。樘樾鲍氏家族明清两朝共有五十九位贞节媳妇,丈夫去世也不改嫁,立志将家中子女抚养成人,使家族继续兴旺发达,她们的贞良贤德令人感佩。可以说棠樾鲍氏家族之所以能在明清四百年间兴旺发达,有一半功德要归于她们。其中最为突出的事鲍文渊之妻吴氏,在二十九岁丈夫病故后,可改嫁而不嫁,立志守节,孝顺公婆,且将丈夫前妻之子视如己出,省吃俭用,抚养成人。最为难得的是,她还将自己的私房钱捐献出来维修鲍氏家族祖坟,这样的举动让族人深为感动。遂上报官府及朝廷,要求给予旌表 。可怜年轻守寡!可叹志气不薄!可赞品德贤良!可歌事迹感人!但如果站在今天提倡女性解放的角度上来看,我更希望,像吴氏一样的女子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两人勇敢去追求自己的婚姻与爱情的幸福,在此基础上同样可以抚养子女,助益族人。我相信今天的人们必然也能理解和支持这样与时俱进的选择。因为这样优秀的女人们,她们理所应当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与人生要义。

      第四座牌坊为乐善好施坊,是牌坊中最后落成的“义”字坊,建于清嘉靖年二十五年。用来旌表诰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漱芳同子员外郎鲍均。鲍漱芳为官亦经商,垄断了当时扬州城中的盐运市场,家中自然“藏锚百万,富比王侯”,为光宗耀祖,流芳百世,自然效仿祖先为自己立坊显荣。为与已有“忠、孝、节”三座牌坊完成一个绾接与延续,再加之受到嘉靖帝的暗示,鲍漱芳父子积极拿出财物援助朝廷解决了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三年的军饷,后又在嘉庆年间捐米麦,捐银两,赈灾济民,修筑水利工程,平时修路铺桥、兴办学校,义举频频,将“义”字坊之“义”落得实在,自然也是赞誉连连,佳话不断。

      走过第四座牌坊后,一座四角方亭赫然出现在眼前。亭顶尖处恍若一顶官帽,人称“官帽亭”。此亭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贵州都匀知府鲍献书为纪念远祖西汉鮑宣而建,鮑宣一家三代都是御史,不畏权势,直言敢谏,品格高尚,常乘青白色大马巡游四方,路见不平可斩后奏,故此亭取名“骢不亭”。

      第五座是建于1769年的鲍文龄妻节孝坊,也是一座贞节牌坊。鲍文龄病故时,爱妻二十五岁,丢弃脂粉,抚养孩子长大。一晃二十多年多过去,儿子求取功名后本想让慈母享享清福,谁知年仅四十岁的汪氏因常年积劳成疾,已病入膏肓。其子上书帝王,请求为其母立座节孝坊。帝王命令下诏同意建坊,上书“敕建”即是明证。

      第六座牌坊建于1420年的慈孝里坊。宋末元初,社会动荡,群盗峰起,樘樾鲍家鲍宗岩、鲍寿孙父子被盗贼所绑,强盗扬言杀掉父子中一人。父子二人互为保存对方,哀求争死,致使强盗也被感动。幸逢骤起狂风,飞沙走石中,强盗疑有不测,仓皇逃窜,父子二人均得以保存。明永乐帝朱棣得知此事,特赐“慈孝里坊”,并御赐《慈孝》诗一首。诗曰:“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有子诣前求代死,此身遂保百年期。救父由来孝义深,顿令强暴肯回心鲍家父子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

      第七座牌坊是一座卷草式纹头的白麻石牌坊,额坊上镌刻着“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建于明嘉靖十三年即1543年。鲍灿是鲍氏十四世祖,博学多才,虽没有官衔,但生前是一个大孝子。相传其母背上生疮化脓,手挤疼痛难忍,鲍灿便用嘴为母亲吸脓,减少母亲痛苦,直至脓疮肿痛痊愈,其行止今天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确实是古代帝王君臣“治国、齐家、修身”的根本,也是我们当代人行走在这七座牌坊群中首先要敬仰和思考的基本道义。

      的确,七座牌坊,七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很感人,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要义。大到国事,小到家族。有坚定的信仰,有不懈的奋斗,有失意的淡然,有得意的清醒,有个人前途的考虑,也有家族发展的思量,有居庙堂之忧,也有处江湖之念,小小一个家族的发展,折射悠悠的文化传承。走近棠樾牌坊群,实实在在是不虚此行!

      趁着一股清凉的风,随着导游的指引,我悄悄拍摄下这一座座独特的牌坊,让它们默默耸立在我的手机相册里,让生命的诸多要义也一一耸立在我的心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