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陪孩子是真的陪伴吗?

2023-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杯江河

今年高考刚结束不久,四川树德中学的考生袁帅考出711分的高分,他母亲分享经验称,不要把全部精力投到孩子身上,而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这位母亲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也引发了我们对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究。

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李子勋,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深的见地。在其著作《家庭陪伴》一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在家庭教育的运用与实践。从中,我们可学习到不少家庭教育中处理孩子相关问题的小技巧,非常实用。

李子勋,被誉为“国内后现代心理学第一人”“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是中国大众心目中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心理访谈》常驻嘉宾、《心理月刊》《父母必读》等杂志的专栏作者,首届“中德班”心理咨询师系统式家庭治疗学员。

李子勋极富慈悲之心,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实践家。他在中国心理学界的影响很大,曾带动了不少人走进心理咨询行业,也为广大民众带去了心理问题“求助有门”的希望。

双向奔赴,亲子关系大于教育

家庭的许多“问题”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些“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才得以形成的。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

——李子勋

李子勋十分重视教育的有效性,强调家庭陪伴的重要性。他认为,“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孩子教育的根本”。亲子关系是陪伴中产生和变化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感受到爱与支持。脱离了家庭陪伴的亲子教育,只是纸上谈兵,苍白无力。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光盯着孩子的行为,只会更焦虑,孩子也可能成为家庭问题的替罪羊。若我们的关注焦点总停留在表象,而不往下深挖内在缘由,那么只能治标不治本。我们要挖掘行为背后的“冰山”,深思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依恋,这将影响孩子往后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是否能形成信任的、安全的、温暖的依恋关系,这有赖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给予足够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精神关注。

家庭教育,并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双向奔赴。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把自己的意志、观念、情绪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变成傀儡。

正如纪伯伦所言,“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经由父母的有效陪伴,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言传身教,是家庭陪伴的真谛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李子勋

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有效方法。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模板,这充分体现了家庭陪伴的意义和要诀。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影响一个人的爱好、品行、心理、社会适应性等诸多方面。

李老师在《批评也是一种亲密吗?》一文中,讲述了一个5岁孩子爱发脾气的案例。这时,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父母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

李老师剖析了亲子冲突背后的原因,建议妈妈应当如何用言语和行动的引领示范,一步步教孩子处理情绪,帮其找到更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识别、鼓励情绪节制、联偶、选择、管理、消退。

父母要保持觉察,避免把自己的情绪和阴影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支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享受互动的天伦之乐,同时收获自我成长。

走向未来,用发展眼光看孩子

教育不是家长、老师把自己时代的经验灌输给孩子,而是要保持未知的心态,跟随孩子进入未来的世界。

——李子勋

纪伯伦曾说过,“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我们要用成长、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孩子,让孩子有信心、有能力走向未来。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爱之过即为殇。父母的过度关注,只是自我感动,并不能给孩子更多的爱,反而变成心灵毒药和思维枷锁。过度关照,可能会固化孩子的性格、思维、行为,使之偏离本来的模样和成长的轨道。

强扭的瓜不甜!若用非黑即白的观念去培养孩子,苛求其成为理想中的“好孩子”,会禁锢孩子的思维方式,剥夺孩子认识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父母应始终相信,孩子本身就是可爱而美好的。接纳孩子的天生气质,依据孩子的兴趣点构建快乐体验的链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进而积极发展。

保持平和的心境,让孩子有自由和空间,得以快乐成长。

写在最后

往往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成为现实,因为担心和关注本身存在一种心理驱动力,并会缓慢地构成一种真实。

——李子勋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有效地陪伴孩子,以更开阔和多元化的视角,看待孩子问题,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陪伴的目标,不是束缚而是远离,是适时、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在试错中学习、探索、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