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科学家娓娓讲述植物的生命故事
我十分推荐生物爱好者、高中理科生、以及对科学方法感兴趣的朋友,读读《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这本书。

作者丹尼尔·查莫维茨是一名植物生物学家,他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本体觉和记忆六个主题来讨论植物在物理世界中的感知能力。在每一章中,作者先引入人类对这个感觉的定义,并与植物的感觉做类似的对比。然后阐述了感觉信息是如何被感知的,植物如何处理这种感知,以及对植物来说这种感觉的生态意义何在。帮助我们了解植物身上的科学发现,甚至重构我们与植物的关系。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意外的惊喜。
第一层惊喜,是植物学本身的趣味性。 它不仅让我重温了高中时代的生物知识,比如植物的向光性(朝着光的方向弯曲)、向地性(根朝着大地伸展)、植物弯曲是因为生长素堆积在了弯曲点的外侧,靠生长素拉长细胞使得植物倒向另一侧; 更让我了解到 植物的叶片光敏色素感知到红光,从而认识到白天来临,感知到远红光认识到夜晚的来临,而植物通过感知夜晚的长短,来判断白天逐渐变长,春天来了,要努力开花了, 或者白天逐渐变短,秋天来了,要努力结果,以迎接冬天了。 菟丝子更喜欢缠绕番茄而不是小麦,因为番茄释放了菟丝子喜欢的挥发物,而小麦释放了它厌恶的挥发物。还有受到细菌感染的叶子通常会有白斑,那是植物的细胞在自杀,行成死细胞组成的壁垒,阻止细菌的移动。

这些植物的特点,让我对阳台上的绿色小家伙们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越发尊重他们,作为不会移动的生命,它们却与我们有着相似的感觉系统, 而且几十亿年前,我们其实来自同样的祖先,只不过走了不同的演化之路。让人时时感叹生命的神奇。
第二层惊喜,作者讲述科学的方式,他将科学方法论掺和着具体案例娓娓道来,让我频繁称赞,科学家们设计的实验都好聪明! 而且对我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本书的大量实验阐述中,我归纳了一下,科学方法论无非是
“①发现个体现象→②观察统计确认现象→③提出根本原因假设→④设计实验验证假设→⑤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举个例子, 在“跳舞的植物”这一节中, 达尔文①发现植物会做重复性的螺旋状摇摆运动,他把一块玻璃板挂在植物上面,连续几天每隔几分钟就在玻璃上标记植物茎尖的位置。然后把所有点连起来,绘出实验对象的精确运动。②他以这种方式报告了300多种不同的植物,从而确认所有植物都会进行“回旋转头运动”。③他提出的假设是,回旋转头运动是所有植物运动的驱动力。 80年后,植物学家提出新的假设,认为植物的摇摆运动不过是向地性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④20世纪末人类能够进行太空飞行后,两种冲突的理论终于可以得到检验。太空飞船中的向日葵幼苗在失重条件下依然旋转生长。有力支持了达尔文的理论。 又过了一些年,一个新的观察似乎又推翻了这种理论,就是缺乏感知重力基因的牵牛花不能做螺旋运动,这又强有力地支持了第二种假设。 于是科学家们提出新的假设③ 飞船上的实验用的是地球已经萌发的种子,也许跟太空中形成的种子具有不同的性状。 然后他们接着进行了实验④用太空中萌发的种子做实验,发现他们依然做螺旋运动,只是幅度很小。而后这些失重的植物又被放进模拟重力的环境,他们就开始做更夸张的圆周运动。⑤从上述实验说明,螺旋运动确实是植物的内在运动,而重力是增强这种运动的必需条件。
像上述螺旋运动,从现象到结论,有时需要经历几个世纪的过程。因为有些实验的设计,依赖技术的进步, 比如有关重力的实验,要到太空中去设计;有关遗传的实验,要等到分子遗传学成熟后,才能分解出不同的DNA以及染色质的结构。 我从一个个课题的发现故事中,看到了科学发展的不易,也感受到科学家这一人群对“发现”的热爱。
第三层惊喜,是关于培养科学独立思考的。 在植物的听觉这一章, 作者用正反的例子论证了,实际植物没有听觉。 在反例中,他讲述了《音乐之声和植物》这本书的观点,并用科学的方法论证了它的错误(比如缺少统计意义)。 这本书虽然被主流科学厌弃,却因其符合社会大众的文化,被大众媒体和文化热情地接受。 看到这里,我得出一个结论,大众媒体的观点并不一定具有科学依据,虽然他们会有依据,但是应用严格的科学方法论推理,其实就会发现这些依据并不具备科学性。 这也是我老公经常怼我的地方。 比如我同他讲,“网上说红豆水可以消除水肿呢!”,他会问我原理是什么。我说“绿豆可以解毒,所以不能跟药一起吃”,他说“绿豆解毒本来就是伪命题”。 他会质疑一切我听上去不需要质疑的“真理”。以前我还觉得他是挑刺, 但看了这本书,我才深深的意识到,不假思索地接受大众媒体宣扬的理论,是有多么的“愚蠢”。 以及学习科学推理,对一个人的独立思考有多么的重要。 虽然这样生活起来,凡事都要质疑一下,可能有些累,但总好过当一个快乐的呆子吧,哈哈。

最后呢,我尤其推荐高中理科生读此书, 因为这本书里生动地描写了生物学中的部分理论的推理过程和应用。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总好过死记硬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