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2017-04-23  本文已影响237人  阿啊阿吖丁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什么是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

包含意义: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如: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扩大、或总产量的增加、GDP或GNP的增加。

经济发展是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变化。

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库兹涅茨总结出:

经济增长的长期可能性

假设推行了所有正确的政策杠杆,且能使经济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能否永远保持增长呢?我们会不会用光所有的可用资源,而且在此过程中会破坏环境吗?多快的长期增长速度是现实可行的?或是合意的呢?

经济增长的最终限制的观点最早由18世纪的马尔萨斯提出的:由于粮食生产不能与人口增长同步,所以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他的悲观论调使经济学博得了“悲观科学”的特征。

马尔萨斯人口论

(美)莱斯特·布朗:1994《谁来养活中国》;2001《生态经济》中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质疑,成为了“中国威胁论”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提出的关于中国水资源短缺、农田减少、环境恶化等问题变得越来越现实,逐渐被中国人接受。

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保尔·肯尼迪……

马尔萨斯关注于可用的土地,以其作为最终的资源限制。其他的世界末日预言则关注于煤、石油、土豆等“重要资源”。但都未注意市场的调节作用。

石油的减少会使油价上升,以使消费者会更有效地使用石油,并且会促使生产者开发石油替代品。如果生产率提高与替代品发现足够快,稀缺资源实际上可能价格下跌而不是上涨。

Julian Simon与Paul Ehrlich之间的“末日之争”

市场战胜资源制约的能力。最大的问题是污染。

试图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的努力会导致对环境的加速破坏,反过来会降低地球生产粮食的努力。现在环境恶化是否不可逆转还不清晰,但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被永远破坏却是可能的。环境恶化主要归因于技术成功,eg. 汽车、灭虫剂、复合氮肥。

这些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促使G. Evelyn Hutchinson在1970年得出结论,地球上可居住的生存极限可能只有“几十年”。

对于任何正常人来说,都很容易发现污染的气息。污染已经像呼吸的空气一样紧跟着我们。另外,我们不能不看到污染的程度随GDP和人口增长而增长的典型趋势。如果人们准备将这种污染带到未来,那么问题会变得更可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人均污染量随GDP增大呈倒u曲线,先增加,后减少。→先污染,后治理。但这个曲线是经验曲线,不是理论,不能作为“先污染,后治理”的依据。

后来有人发现,发达国家中,对外投资量的增加和污染量有强烈的负相关性,即转移污染→污染天堂假设(PHH)

米利安·西蒙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并不存在增长的极限,至少没有资源有限或污染极限的限制。罗伯特·索洛总结道:

末日学派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真实的实际上能够做到的,并最终使世界更美好的事情上移开。如果你从很长远的视角……

卡尔·马克思……

我们是不是对GDP增长方式怀疑?

首先分清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拥挤的街区、餐厅、住宅是人口增长的结果,而非经济增长的结果。

没有人会满意于较低的人均GDP或降低生活水准。增加人均GDP有很多方式,包括教育服务。对经济增长本身的否定意味着这些形式及产出组合都不尽人意。

GDP缺陷:

-从社会角度看,GDP将质量好的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算在国民财富之中
-从环境角度看,它认为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自由财富,不去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退化。

从经济角度看,它只记录看得见的、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则被摒除在外。

绿色GDP

GDP-经济发展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

我国经济增长仍然过于粗放,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

绿色GDP的核算很困难,很多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很难估价。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绿色GDP只考虑环境因素,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没有考虑经济与社会、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

我国的绿色GDP大约是GDP的60%-70%,但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统计,污染造成的损失约为7%,与GDP持平。

(考点:什么是绿色GDP?优缺点?)

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现状

早期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论述分工引起劳动增长率提高,以及资本积累使劳动者人数增加,是一国真实财富与收入增加的途径。

大卫·李嘉图也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熊彼特关于创新与企业家重要性的论述。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50年代后:主要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探讨经济增长稳定发展的途径。

60年代后:主要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

70年代后: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极限,即经济能否无限制增长,与应不应该无限增长的问题。

80年代后:

经济周期

有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但总体上繁荣

熊彼特的三个长周期

经济周期衡量指标

最重要的是实际GDP,美国官方曾定义连续6个月的实际GDP下降是经济衰退。

重要指标(工业生产指数、就业率、物价水平、销售量、存货变动、投资变动……)

领先指标(股票价格、建筑合同、新设备订单……往往先于GDP变化而变化)

(特里芬难题)

经济周期的成因

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劳动力资源

自然资源

资本

要素效率

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即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的比值。

经济增长的代价

专题1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性共享资源。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不存在截然区分的界限。可以互相转换,具有双重性,但我们往往在消耗资源时忘记对环境进行保护。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引发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中错综复杂连锁反应的决定性因素。人类开发活动恰当与否,是决定这些反应方向的主导力量。若开发活动不适当,或超过最大允许开发总量,都势必造成自然资源的流失和衰竭,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

经济发展与环境

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在50年代提出假说: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粗略的观察表明,环境中也同样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

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由于经济活动的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较低。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阶段,资源耗费超过资源再生,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止生产或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治理环境,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改善。这样就形成了倒U型曲线。

某一经济社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主要取决于: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能产生误导作用,好像人类发展必须经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经济水平没达到一定水平之前,污染是必然的,政府整治与否都无济于事。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它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注意环境保护。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说明人类发展必须经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的答案不可以写“正确”或“错误”)

政策涵义

如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质量单调下降,则说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是有害的,为了保持环境质量应将经济增长限制在某一水平之下。
如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质量单调上升,则说明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有利,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改善环境质量。
如果在经济增长中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也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质量是必要的代价,人们应尽快度过EKC的转折点。

环境管制对经济的影响

2.收入分配与环境

3. 贫穷与环境

一般来说,越是贫穷的地区,其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依存度越高。世界上最贫困的人们直接依赖自然资源以获取他们必需的食物、能源、水和收入。但贫穷不是导致环境退化的唯一原因。

关于贫困和环境变化的关系,还必须从短期和长期不同的时段来看。

贫穷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环境治理的最大障碍。

4. 城市化与环境

全球范围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环境影响。人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复杂的。人口高度集中于少数特大城市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小于将人口分布于小城镇中呢?这可能与所考虑的具体环境结果有关。对空气与水污染来说,人口集中于大城市有利有弊。

由于大量住房和工业副产品集中于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大城市可能大大超越环境的自然吸收能力。但集中又可减少治理和管制成本。城市集聚的净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和治理污染的政治社会制度。从自然保护和物种多样性角度出发,人口集聚于城市从总体上讲有明显的好处(尽管对于城市发展范围内的自然和物种不利)。

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实行科学发展观,推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专题2 经济不平等及其度量

平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价值判断。

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其中的一方面。经济不平等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与非经济方面的不平等很难区分,与人的寿命、个人能力及政治自由密切相关。

收入不平等度量

洛伦兹曲线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政策

横轴表示人口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收入的百分比。A表示20%的人拥有5%的收入,B表示90%的人口拥有60%的收入,或者是最富有的10%人口拥有40%的收入。CD表示均等线,随着不平等的加剧,洛伦兹曲线越来越偏向于横轴。

(越靠近横轴越不平等,越靠近45°线越平等)

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与45°线的面积是A,45°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是B,则基尼系数计算公式是

G=A/B

基尼系数反映的贫富差距
人均GDP与平均基尼系数的关系

人际GDP在$100以下时,平均基尼系数为14.9;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平均基尼系数增大;人均GDP到$300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平均基尼系数减少。

贫困线

在特定社会、特定时间的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享受水平。

常采用国际贫困线。《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选择了每天$1的标准。

另外,各国一般有自己的贫困线,以下的是贫困人口。

绝对贫困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接受由国家统计局设定的农村贫困县,作为识别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农村贫困发生率的标准。

设定方法符合国际规范。

首先确定一种营养标准。国家统计局将营养标准确定为2100大卡/天,按照达到这个营养标准所能消费的食品价格(主要是粗粮)为标准为贫困线。

发展贫困线

农村的贫困线是建立在生存贫困的观念上的,用来识别处于生存困难的人群。而城市贫困线已超越了生存贫困的观念,不仅包括为了保证最低营养所需购买的食品支出,还包括用于教育、医疗的基本支出。一定意义上,城市贫困线是建立在发展贫困的观念上的,用它识别出来的贫困人群不仅包括生存贫困人口,还包括发展贫困人口。

国际贫困标准

经合组织1976年提出。

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其贫困线。

1985年,中国确定人均年纯收入¥200为贫困线,2008年为¥785,低收入贫困线标准是¥786~1067。

中国贫困线过低是不争的事实按世界银行的标准,尚有一段距离。

新贫困线标准是人均年收入¥1196。到2005年底,中国农村没解决的人口还有2365万人。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仅次于印度。

(精准扶贫-精准识别)

其他度量方法

库兹涅茨比率

收入最低的20%或40%人口占有的收入份额,或收入最高的10%人口占用的收入份额。

与收入范围系数一样,也是比较粗略的指标。

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中,库兹涅茨通过对某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战后收入分配的横向比较,得出了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收入分配更不均等的结论。

对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的讨论

再分配政策的效果

赞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基本原因

不赞同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基本原因

不可分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十大矛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