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让书籍从心中“流过”,评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
文/天涯牧星
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你有多久没好好地坐下来去读一本书了?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我想好好地读一本书,但当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一本书准备读,但是读书的速度太慢了,读不了几页,书就被束之高阁,再也不想翻开;
或者我硬着头皮耐着性子继续读下去,还拿着笔写写划划,生怕错过一个字,花费好大力气终于啃完一本书,到头来却发现,什么也没记住。
这些都是困扰我们已久的赤裸裸的现实问题,对于爱读书想好好读书或立志成为职业读书人的我们,该如何逃离这些读书怪圈,快速提升阅读速度并输出高质量书评或读书心得呢?
由日本作家印南敦史所著的《快速阅读术》一书将针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答案。本书针对阅读速度慢的痛点问题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流水式阅读法。
“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被仔细阅读的魔咒套牢的人,就好像在逐字逐句记录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学生,孜孜不倦地努力将书籍的内容印在脑海里。”
这里讲的是阅读观念的问题。我们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阅读速度慢或畏惧读书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抱有不正确的阅读观念,我们总觉得既然读书就必须逐字逐句、一字不落地将整本书读下来,甚至读到后面忘了前面,又重新回到前面再读一遍,然而最后也没记住多少。
书中指出,流水式阅读法针对的是传统的存储式阅读法。存储式阅读法注重将书籍内容存储在脑子里。
而流水式阅读法首先让我们改变错误的阅读观念,形成正确并且是轻松的阅读观念—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像听音乐一样读书”因为没有人强求记忆音乐。
呼吸读书法—一吸一呼成就读写的节奏
书中指出,导致读书最终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只读不写,就像呼吸一样,只吸不呼,当然会憋闷难受。
流水式阅读法让我们改变阅读观念,呼吸读写节奏让我们不必纠结于将书本内容刻在脑海,而是记在身外,为了写而读。
将书中精彩内容结合自身写出书评或读后感,如此我们虽然没有刻意地去死记硬背书中内容,却在写作过程中将书中精华不知不觉地放进了大脑。
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具体方法是一边读书一边整理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摘抄集,为节省时间,我本人用微信读书app划线功能,读完后导出,再在这些划线内容中再挑选出最精华的一行,仅此一行,摘抄到纸质读书笔记本上。因为,阅读一本书的价值皆凝于这一行。
对“一行精华”作出“一行评论”。对于这“一行精华”可以说因人而异,每个人读书的目的和触动点都不一样,所以我们不同的人对于这个“一行精华”的感悟也不一样,用简短的评论写出对“一行精华”感动或被触动的原因。
这么做的好处是之后翻看读书笔记,只要扫一眼就能马上拉回到当初读书时记忆当中,而不是读完书后陷入什么也没记住的困扰中。
提高阅读速度的四个步骤:
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步骤二: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步骤三: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
步骤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对于想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阅读尽可能多的书的人,书中还提供以下几个方法:
1、制定一周阅读计划。并非每天都读书,而是必须至少有一天自由日用于策划下周必读书目,当然这个必读书目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
2、打破举趣壁垒,拓展读书范围。不要局限于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而应该将目光尽可能地拓展到更宽的领域,涉猎多个领域的书。可以选择一些别人推荐的书单,因为那是别人读过后的实战经验总结。
3、阅读商务类可快速阅读的书目同时阅读小说散文诗歌类不可快速阅读的书目。本书所提出的快速阅读法仅针对商务类及一些畅销类书目,而非针对小说散文诗歌等纯文学类书目,这些书需要慢慢品读滋养心灵。
在制定一周书目时必须把这些文学作品相关书籍列入计划。从作者的经验来看,绝大部分书能够用快速阅读法阅读,而少部分书不能用快速阅读法阅读。这个比例大致是9比1,既能快速阅读的书占比9成,不可快速阅读的书占比1成。
获取书的途径及对书的断舍离
最后,作者提出对于一个读大量书或以读书为职业的人来说,如何获取书籍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出版社赠书约评、图书馆、二手书店、实体书店、电子书等方式。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当家中的书堆积如山的时候,还要学会如何对书进行断舍离。作者的观点是果断地舍弃不需要的书,才能更爱书,更会读书。
其实,往往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植于人们大脑中的观念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根本,观念问题触决了,其实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本书的亮点就是它首先解决了人们错误的阅读观念,提出“像听音乐一样读书”、“让书籍内容流过心里,只要流过就有意义”的阅读观念,令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读。
(齐帆齐第一周打卡书评,第二篇,共291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