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新金融

数字货币

2017-05-08  本文已影响168人  9858001aeaaa

数字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6-01-20 19:26:52

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3008070/index.html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人民银行、花旗银行和德勤公司的数字货币研究专家分别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会议,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主持会议。有关国内外科研机构、重要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指出,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可信可控云计算、终端安全存储、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货币的发展正在对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人民银行对此高度重视,从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发行和业务运行框架、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环境、数字货币面临的法律问题、数字货币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影响、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发行数字货币的关系、国际上数字货币的发行经验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会议认为,在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未来,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还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会议要求,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要积极吸收国内外数字货币研究的重要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建立更为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做好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设计应立足经济、便民和安全原则,切实保证数字货币应用的低成本、广覆盖,实现数字货币与其他支付工具的无缝衔接,提升数字货币的适用性和生命力。

人民银行在推进数字货币研究工作中,与有关国际机构、互联网企业建立了沟通联系,与国内外有关金融机构、传统卡基支付机构进行了广泛探讨。参与研讨的国内外人士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就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及发展路径与人民银行系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完)

比特币现象反思:网络货币或预示未来货币发展趋势    2013-12-27 14:53:00

尽管比特币存在诸多缺陷,但“比特币现象”的出现却并非偶然。网络货币的出现与普及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2013年,比特币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热风。比特币大规模进入中国,也不过数月,但却红火异常,它不仅是新闻媒体的报道热点,也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所关注。由比特币“财富效应”引发的“羊群效应”,使人们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鹜,投资投机,热情高涨。尽管对比特币的质疑之声不绝,投机风险难防,且跑路骗钱案例时有发生,但比特币依然人气不减,高烧不退,直到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文,提请公众防范比特币风险,才使热炒“比特币现象”有所冷却。

作为网络世界的新生宠儿,比特币命运如何还有待实践检验,但它引发的诸多思考,或许比比特币自身的价值更有意义。

现存国际货币体系    有待完善

比特币源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元滥发引致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不仅使世界经济备受冲击,也突显现存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存在的弊端缺陷,由此催生并扩大了以货币定量化、去中心化、自由、开放理念为特征的比特币的传播与影响。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浮动汇率制仅仅维持着美元对内价值的稳定,却无法约束美元对外的无限量发行。美国滥用铸币权、过度举债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不仅影响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引发全球性通胀,威胁到其他经济体的发展与财富安全,使世界经济陷入危机。

比特币的应运而生,是现存货币体系无法满足国际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的客观反映,尽管比特币倡导的去中心化、货币限量发行等理念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与主体及实体经济的支撑,但却击中了现存货币体系的软肋。美元的主体地位并不能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的安全稳定,美元无约束的滥发只能制造全球范围的通胀,并加剧国际经济的波动。

完善国际货币体系,至少需要建立遏制美元无限制发行的有效制约机制,保持市场信用与市场币值的相对稳定。着眼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主体,建立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也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网络货币或预示    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

尽管比特币存在诸多缺陷,但“比特币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现代社会电子信息网络与经济均衡发展内在需要的产物,比特币只是这种发展趋势的较早雏形之一而已,它成为电子网络时代的宠儿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网络货币的出现与普及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比特币,也必然会有其他形式或名称的货币充当这样的角色。

网络金融必然出现与之相应的网络货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金融体系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引入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不断丰富传统金融服务手段,由此提升其金融服务水平,更大范围与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业更便捷、更安全、更灵活、更有效的客观需求,由此实现互联网金融所提倡和注重的开放、民主、尊重个人自主选择的变革理念。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网络货币的设计理念顺应了这样一种变革诉求,自然也就拥有了一定的生存基础与发展支持。随着互联网经济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相互渗透与联系的日益紧密,互联网货币介入实体经济活动的范围与程度将日益广泛深入,互联网货币在一些领域替代法定货币也是大势所趋。

经济安全    须谨防“货币阴谋”

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的准电子货币,从2010年入世以来,便被爆炒上涨了上万倍。中国是比特币市场的“后起之秀”,虽然参与比特币交易晚于美、德、法、英等国,但比特币在中国的发展却很快,中国不仅是比特币最大的交易市场,也是比特币交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对于后来进入比特币市场的中国参与者而言,在比特币没有法偿性以及政府信用保证的前提下,盲目跟风,高位接盘,过度炒作,无疑将面临巨大的投资、投机风险。因为相对于比特币的初创者与先期进入者及其宗主国而言,他们已远远占有了比特币市场分量与持有成本的绝对优势,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投资者进入比特币市场,主要还是通过比特币交易获取价差之利,比特币的暴涨无疑增大了后续投资者的风险,一旦比特币价格暴跌,后续进入者将血本无归。这样的财富游戏,就像一个巨大的“财富黑洞”,通过比特币的炒作,稀释和转移中国人的财富,实现经济劫掠与财富侵蚀并不是凭空臆想,而是残酷的现实。

如果如此疯狂的投机势头持续下去,在缺乏有效、必要的监管与信用支持的情况下,比特币交易量与参与者数量达到相当规模时,一旦出现价格的大幅波动,或价格暴跌,不但会造成参与者个人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影响到国家的金融稳定与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现代金融需要    高战略眼光与探索实践

电子网络在金融领域的不断普及与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大拓宽了金融服务范围,增加了金融服务内容,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其高速、快捷、复杂多变的网络技术也将金融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更新、更复杂、更广阔、更多变的发展平台与发展空间,它向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维理念。虽然比特币只是现代网络科技在金融领域的一个创新,但由此展现的观念技术足以颠覆某些传统的金融运行模式。

顺应现代网络科技对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我们须从金融业的长远发展和应对未来更复杂、更激烈的国际竞争出发,从战略高度构建金融业的发展平台,包括金融体制、金融体系、金融监管等内容。可以预见,必须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金融体系,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金融运行机制,特别是针对网络金融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外部游资对国家经济与金融安全带来的风险隐患。

在金融实践领域,由比特币和其他电子网络货币变革带来的网络交易成本的降低与交易通道的便捷,以及可实现部分传统货币的职能等,一定意义上挑战着传统金融的交易规则与交易模式,这在客观上也促推着微观金融未雨绸缪的适时革新,以应对快速发展的网络金融在跨越时空方面对安全、高效、便捷、及时性的内在需求。

拓宽投融资渠道    力保公众财富不被侵蚀

比特币之所以短时间内在中国大行其道,除了它所具有的财富“示范效应”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多层次、多渠道,规范有效、持续稳定的金融资本市场。公众可选择的正规投资渠道有限,已有的金融资本市场由于市场化程度低或发展不规范,难以实现投资者长期稳定的保值增值目的。在持续通胀,货币贬值,投资不获利,或投资难获利的现实压力下,不少投资者选择了类似比特币这样投机性强,风险性大,回报率高的不规范品种。

随着社会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民众对自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与保护投资者经济利益着眼,须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与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市场化,从制度层面为投资者提供安全、高效、规范、健康的投资场所,确保投资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改革红利。

数字货币取代纸币是大势所趋,中国央行走在世界主权国家政府的前列!  2016-04-25 货币君 虚拟货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I2NTk2Ng==&mid=2660542526&idx=1&sn=230e44f86d1de430d7550347c0e61f15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央行正研究发行数字货币。在人民银行2月召开的数字货币研讨会上,央行已提出将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推进,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一背景下,已有多国政府将发行数字货币纳入视野。我国央行率先研究数字货币,已经走在世界主权国家政府的前列。

数字货币与电子货币的关系

(一)数字货币不同于电子货币。国际清算银行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将电子货币定义为可在支付和结算系统中使用,存储在诸如芯片卡或个人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等设备上的等价物,而且在全世界通用。一方面,数字货币不以主权货币单位计价,因此不满足电子货币的法律定义。由于在许多司法管辖区,可以存储和交易的等价物只有在以主权货币的单位计价后才能被认为是一种电子货币。而数字货币一般不以主权货币单位进行计价,而是以自己价值单位计价。另一方面,数字货币发行背后没有资金交易,因此不能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电子货币。以欧盟为例,电子货币的法律定义包括已发行电子货币的余额应该是发行人收到资金后发出的一项收据声明。而数字货币发行过程中并没有资金交易,也没有任何个人或单位的发行人。

(二)数字货币的价值属性不同于电子货币。数字货币作为资产的价值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类似于黄金等大宗商品。但与商品相比,他们的内在价值为零。数字货币的价值只依赖于这样一种信念,即数字货币可以在未来某个时间兑换成任何商品和服务,或者是一定量的主权货币。新的数字货币的产生完全是由计算机协议决定的,不同的数字货币计划有不同的长期供给和货币创造预设规则。此外,数字货币计划倾向于不以美元、欧元等主权货币计价或与其产生关系。以比特币为例,它的价值就是按照一个比特币为单位进行转移的。

(三)数字货币拥有独特的制度安排。相较于传统电子货币而言,许多数字货币没有发行者、网络运作方、专业的软硬件供应商、电子货币的收单机构以及电子货币交易的清算方等第三方负责运作。但是许多数字货币计划中会有大量的中间机构提供各类技术服务,这些中间机构可以提供“钱包”服务,允许数字货币使用者转移价值,或者提供数字货币与主权货币、其他数字货币或资产的兑换服务。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中间机构会为其顾客存储密钥。基于分布式总账的支付机制,数字货币允许在没有可信任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实现点对点转移,这一创新对支付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

影响数字货币发展的因素

(一)供应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产生的碎片多样性会阻碍支付网络的临界质量。目前,流通的数字货币超过600种,有不同的处理确认协议和供应方式,可能阻碍支付网络的质量。二是数字货币的扩展程度和使用效率依然不高。受规模和接受度的限制,目前以数字货币结算交易的数量级相对较低。三是非实名制交易影响交易范围。电子货币的非实名制可能会影响许多交易方的使用意愿,因为非实名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或恐怖融资活动。四是技术和安全问题会影响接受度。采用分布式总账的数字货币必须在网络参与者中达成共识,确保总账的唯一性,否则可能会被恶意行为者通过欺诈交易、诱导其他参与者共同伪造总账来获利。五是数字货币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量。许多交易方对数字货币的考量与货币发行成本有关。因此,新的数字货币单位减少或者消失,就需要提高交易费用补偿新货币单位收入的损失,但可能会影响数字货币的需求以及发行的可持续性。

(二)需求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安全隐患。安全漏洞可能影响中间机构在终端用户协议中处理数字货币单位。一些数字货币的使用者必须依赖中介持有,并存储与自身对数字货币所有权相关的信息。二是支付成本。基于分布式总账技术的数字货币,交易费相比其他方式更为低廉,因为其通常不需要中介机构,但数字货币交易并不总是透明的,还包括其他一些成本。三是实用性。实用性通常是选择支付方法和机制的关键。目前,许多供应商正努力改善和促进用户在数字货币方案上的体验,增强实用性。四是资产波动性的损失风险。数字货币资产作为支付货币,会面临价格和流动性风险相关的成本损失压力。五是支付的不可撤销性。基于分布式总账的数字货币方案通常缺乏争端解决方式,支付的不可撤销性降低了收款人由于欺诈和退款被撤销付款的风险。这可能对收款人有吸引力,但会阻止付款人的接受和使用。六是处理速度。虽然数字货币拥有比传统支付体系更快、更高效处理支付的潜力,但实际处理速度将受很多技术因素影响。七是跨境交易范围。虽然数字货币允许用户跨国使用,并且交易速度不受限于交易位置,但国家当局可能设置限制,进而影响交易范围。八是非实名制。虽然数字货币方案允许交易不披露个人信息或敏感的付款凭证,但可能会出现违规现象。九是营销和声誉效应。数字货币是一种更具创新性的支付解决方案,有可能会刺激交易方的服务和技术需求,进而带动商业繁荣。

(三)监管安排的影响。数字货币的最新发展和设计上的创新意味着监管层难以对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监管,数字货币的无国界性、线上性,以及缺乏可识别的“发行者”等,都给一国当局实施监管带来挑战。一方面,监管会对支付系统供应商和中间商施加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最终可能由负有签发义务的发行人或金融机构方承担。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通过调整现有的监管法规,或者确立新的法律制度来解决执法部门等的担忧。另一方面,有人将监管缺失视为公众对数字货币信心增长的阻碍,许多参与者可能由于其法律的不确定性或者缺乏对用户的保护而避免投资于这项新技术。

对中央银行的影响

基于分布式总账的数字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和其他公共部门提出许多潜在政策性问题。其中,与中央银行相关的问题主要来自中央银行在支付系统中的作用,中央银行对提供数字货币服务的机构或为其他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提供结算服务的机构所负的监管职责的大小,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实体货币的发行情况以及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等。一旦数字货币或分布式总账得到广泛应用,将对银行甚至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资产负债表产生潜在影响。

(一)对支付系统的影响。作为支付系统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监管者,以及支付系统研发和创新的催化剂,中央银行有责任提高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支付系统的安全性以良好的风险管理为前提,而基于分布式总账的数字货币会给零售支付系统带来影响。

一是数字货币的未来价值难以预测。数字货币不具有内在价值,不依赖于主权货币,仅以其自身价值单位计价,其价值取决于用户的价值感知和用户期望。与外汇市场中主权货币单位价值变化相比,数字货币期望值可能发生较大变化,波动性更大,损失风险更高。

二是欺诈风险。大多数的数字货币模仿现金交易,具有相对匿名性。数字货币通常存储在数字钱包中。数字钱包具有保护数字现金安全的功能,如使用加密工具,而一旦密码被盗,数字货币可能会被偷走。

三是数字货币支付机制的风险。在传统的零售支付系统中,这些风险通常是由金融机构承担,而在数字货币机制下,其终端用户作为直接参与者会面临这些风险,特别是数字货币机制的操作风险程度取决于机制的设计。

四是法律风险可能存在于数字货币及其支付机制中。由于数字货币是模拟现金,支付一旦确认一般是不可撤销的。对交易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并没有法律框架或者明确规定,如在欺诈、伪造、丢失或被盗的情况下,可能无法清楚阐明责任问题。

五是与支付机制相关的制度安排将带来一定程度的结算风险。大多数数字货币支付机制表面上不存在流动性或信用风险,但支持数字货币使用的第三方机构需要管理数字化货币和其他主权货币的流动性,这可能将结算风险引入到系统中。

六是数字货币的相对匿名性使其易被洗钱和其他犯罪活动利用。数字货币是否被用于这种目的取决于系统保存多少相关交易记录,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如何被引入交易,是否遵守反洗钱要求,以及数字货币跨国交易和转换成主权货币的便利程度等。

(二)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一是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影响。分布式总账的使用会促使不同市场和基础设施中的传统服务提供商脱媒,进而引起交易、清算和结算的变化。除零售支付系统,这些变化会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产生潜在影响,如大额支付系统、中央证券保管、证券结算系统或交易存储库。

二是对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的影响。如果数字货币和分布式总账广泛应用, 任何随之而来的脱媒现象都会对储蓄与授信机制产生影响,可以挑战当前金融体系中银行的中介作用。

三是对中央银行铸币税收益的影响。用数字货币替代银行纸币,可能导致中央银行非利息支付债务的下降。反过来,这又会导致中央银行替代利息支付负债,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其结果就是减少中央银行铸币税收益。

四是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将取决于对银行存款准备金需求的变化,以及主权货币使用者与数字货币使用者之间经济和金融的互联程度。如果替代程度高、互连程度弱的话,货币政策可能失去效力。此外,数字货币的显著扩张可能对适当定义货币总量提出一系列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当数字货币不以主权货币计价时。

(三)给货币发行和支付结算带来的影响。一是分布式总账技术对中央银行的挑战。分布式总账技术的出现对中央银行提出一个假设性的挑战,虽然并不是用其他的中央主体来取代中央银行,但削弱中央银行的功能,且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消除某些功能对中央银行的需要。如银行或其他实体同意使用一个不需要中央银行记录的公共账户,并允许每家银行持有一份分布式总账副本,则结算可能不再需要中央银行经营的账户。

二是分布式总账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交易结算中给中央银行的挑战。一种选择是考虑通过这种技术本身来发行数字货币,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央银行已经发行数字货币——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就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问题是这种数字负债是否应采用分布式总账技术来发行,并使其更广泛地应用。这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对支付系统、交易私密性的影响,对私人部门创新的影响,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影响,数字资产广泛适用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对货币政策传输的影响,对分布式总账技术及其分散到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何种类型实体将存在于这种系统中并将如何被监管。在各国的中央银行中,加拿大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已经就其中一些问题开始研究。

比特币(Bitcoin:比特金)最早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跟腾讯公司的Q币类似,但是已经可以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它的特点是分散化、匿名、只能在数字世界使用,不属于任何国家和金融机构,并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兑换它,也因此被部分不法分子当做洗钱工具。2013年,美国政府承认比特币的合法地位,使得比特币价格大涨。而在中国,2013年11月19日,一个比特币就相当于6,989元人民币。

2014年1月7日,淘宝发布公告,宣布1月14日起禁售比特币、莱特币等互联网虚拟币等商品。西维吉尼亚州民主党参议员乔·曼钦(Joe Manchin)2014年2月26日向美国联邦政府多个监管部门发出公开信,希望有关机构能够就比特币鼓励非法活动和扰乱金融秩序的现状予以重视,并要求能尽快采取行动,以全面封杀该电子货币。2017年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金融办等对比特币中国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检查该企业是否未经许可或无牌照开展信贷、支付、汇兑等相关业务;反洗钱制度落实情况;资金安全隐患等。2017年1月12日,央行营业管理部也在北京进驻“火币网”、“币行”等交易平台。

比特币发展历程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当时有人用“中本聪”的化名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比特币的模式。

和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2009年,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比特币是一种“电子货币”,由计算机生成的一串串复杂代码组成,新比特币通过预设的程序制造,随着比特币总量的增加,

新币制造的速度减慢,直到2014年达到2100万个的总量上限,被挖出的比特币总量已经超过1200万个。

每当比特币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时,主流媒体总会请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分析一下比特币。早先,这些分析总是集中在比特币是不是骗局。而现如今的分析总是集中在比特币能否成为未来的主流货币。而这其中争论的焦点又往往集中在比特币的通缩特性上。

不少比特币玩家是被比特币的不能随意增发所吸引的。和比特币玩家的态度截然相反,经济学家们对比特币2100万固定总量的态度两极分化。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应该积极调控货币总量,用货币政策的松紧来为经济适时的加油或者刹车。因此,他们认为比特币固定总量货币牺牲了可调控性,而且更糟糕的是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紧缩,进而伤害整体经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他们认为政府对货币的干预越少越好,货币总量的固定导致的通缩并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比特币网络通过“挖矿”来生成新的比特币。所谓“挖矿”实质上是用计算机解决一项复杂的数学问题,来保证比特币网络分布式记账系统的一致性。比特币网络会自动调整数学问题的难度,让整个网络约每10分钟得到一个合格答案。随后比特币网络会新生成一定量的比特币作为赏金,奖励获得答案的人。

比特币

2009年比特币诞生的时候,每笔赏金是50个比特币。诞生10分钟后,第一批50个比特币生成了,而此时的货币总量就是50。随后比特币就以约每10分钟50个的速度增长。当总量达到1050万时(2100万的50%),赏金减半为25个。当总量达到1575万(新产出525万,即1050的50%)时,赏金再减半为12.5个。

首先,根据其设计原理,比特币的总量会持续增长,直至100多年后达到2100万的那一天。但比特币货币总量后期增长的速度会非常缓慢。事实上,87.5%的比特币都将在头12年内被“挖”出来。所以从货币总量上看,比特币并不会达到固定量,其货币总量实质上是会不断膨胀的,尽管速度越来越慢。因此看起来比特币似乎是通胀货币才对。

然而判断处于通货紧缩还是膨胀,并不依据货币总量是减少还是增多,而是看整体物价水平是下跌还是上涨。整体物价上升即为通货膨胀,反之则为通货紧缩。长期看来,比特币的发行机制决定了它的货币总量增长速度将远低于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们认为,物价持续下跌会让人们倾向于推迟消费,因为同样一块钱明天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消费意愿的降低又进一步导致了需求萎缩、商品滞销,使物价变得更低,步入“通缩螺旋”的恶性循环。同样,通缩货币哪怕不存入银行本身也能升值(购买力越来越强),人们的投资意愿也会升高,社会生产也会陷入低迷。因此比特币是一种具备通缩倾向的货币。比特币经济体中,以比特币定价的商品价格将会持续下跌。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数量有限,但是可以用来套现:可以兑换成大多数国家的货币。你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创始人物

2008年11月1日,一个自称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一个隐秘的密码学评论组上贴出了一篇研讨陈述,陈述了他对电子货币的新设想——比特币就此面世,比特币的首笔交易完成。比特币用揭露散布总账摆脱了第三方机构的制约,中本聪称之为“区域链”。用户乐于奉献出CPU的运算能力,运转一个特别的软件来做一名“挖矿工”,这会构成一个网络共同来保持“区域链”。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生成新货币。买卖也在这个网络上延伸,运转这个软件的电脑真相破解不可逆暗码难题,这些难题包含好几个买卖数据。第一个处理难题的“矿工”会得到50比特币奖赏,相关买卖区域加入链条。跟着“矿工”数量的添加,每个迷题的艰难程度也随之进步,这使每个买卖区的比特币生产率保持约在10分钟一枚。

2009年,中本聪设计出了一种数字货币,即比特币,风风火火的比特币市场起了又落,而其创始人“中本聪”的身份一直都是个谜,关于“比特币之父”的传闻牵涉到从美国国家安全局到金融专家,也给比特币罩上了神秘光环。

据外媒报道称,计算机科学家TedNelson周日在网络上发布视频称,他已经确定出,比特币的创始人是京都大学数学教授望月新一(ShinichiMochizuki)。比特币的创始人一直以来使用的都是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假名,互联网领域也对其真实身份展开了大量推测。纳尔逊发布视频称,他已确定望月新一就是比特币的真正创始人。

望月新一2013年因为证明ABC猜想而名声大噪。他高中时就读于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后者是美国最具声望的高中之一,仅仅两年后就毕业。望月新一16岁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2岁时以博士身份离校,33岁就成为正教授,这么年轻就获得正教授职称在学术界极为罕见。这个数学界的巨星可能已经攻破了该领域最为重要的难题之一。

中本聪本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个人资料很少,尤其是近几年几乎完全销声匿迹,因此其身世也变成了一个谜。2014年3月7日,当比特币创始人多利安·P·中本聪被找到的新闻传出后,迅速成为互联网上最吸引人的消息。

与外界揣测其可能是个虚构的名字不同,“中本聪”是个真实的名字,他是一名64岁的日裔美国人,他喜欢收集火车模型,曾供职大企业和美国军方,从事机密工作。在过去的40年中,中本聪从不在生活中用他的真名。根据美国洛杉矶地方法院1973年的档案,在他23岁从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毕业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多利安·普伦蒂斯·中本聪(DorianPrenticeSatoshiNakamoto)。从那时起,他不再使用“聪”这个名字,而用多利安·中本S(DorianS.Nakamoto)作为签名。

比特币产生原理

从比特币的本质说起,比特币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堆复杂算法所生成的特解。特解是指方程组所能得到无限个(其实比特币是有限个)解中的一组。而每一个特解都能解开方程并且是唯一的。以人民币来比喻的话,比特币就是人民币的序列号,你知道了某张钞票上的序列号,你就拥有了这张钞票。而挖矿的过程就是通过庞大的计算量不断的去寻求这个方程组的特解,这个方程组被设计成了只有 2100 万个特解,所以比特币的上限就是 2100 万。

要挖掘比特币可以下载专用的比特币运算工具,然后注册各种合作网站,把注册来的用户名和密码填入计算程序中,再点击运算就正式开始。完成Bitcoin客户端安装后,可以直接获得一个Bitcoin地址,当别人付钱的时候,只需要自己把地址贴给别人,就能通过同样的客户端进行付款。在安装好比特币客户端后,它将会分配一个私有密钥和一个公开密钥。需要备份你包含私有密钥的钱包数据,才能保证财产不丢失。如果不幸完全格式化硬盘,个人的比特币将会完全丢失。

货币特征

比特币

去中心化:比特币是第一种分布式的虚拟货币,整个网络由用户构成,没有中央银行。去中心化是比特币安全与自由的保证 。

全世界流通:比特币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管理。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

专属所有权:操控比特币需要私钥,它可以被隔离保存在任何存储介质。除了用户自己之外无人可以获取。

低交易费用:可以免费汇出比特币,但最终对每笔交易将收取约1比特分的交易费以确保交易更快执行。

无隐藏成本:作为由A到B的支付手段,比特币没有繁琐的额度与手续限制。知道对方比特币地址就可以进行支付。

跨平台挖掘:用户可以在众多平台上发掘不同硬件的计算能力。

优点

完全去处中心化,没有发行机构,也就不可能操纵发行数量。其发行与流通,是通过开源的p2p算法实现。

匿名、免税、免监管。

健壮性。比特币完全依赖p2p网络,无发行中心,所以外部无法关闭它。比特币价格可能波动、崩盘,多国政府可能宣布它非法,但比特币和比特币庞大的p2p网络不会消失。

无国界、跨境。跨国汇款,会经过层层外汇管制机构,而且交易记录会被多方记录在案。但如果用比特币交易,直接输入数字地址,点一下鼠标,等待p2p网络确认交易后,大量资金就过去了。不经过任何管控机构,也不会留下任何跨境交易记录。

山寨者难于生存。由于比特币算法是完全开源的,谁都可以下载到源码,修改些参数,重新编译下,就能创造一种新的p2p货币。但这些山寨货币很脆弱,极易遭到51%攻击。任何个人或组织,只要控制一种p2p货币网络51%的运算能力,就可以随意操纵交易、币值,这会对p2p货币构成毁灭性打击。很多山寨币,就是死在了这一环节上。而比特币网络已经足够健壮,想要控制比特币网络51%的运算力,所需要的cpu/gpu数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缺点

交易平台的脆弱性。比特币网络很健壮,但比特币交易平台很脆弱。交易平台通常是一个网站,而网站会遭到黑客攻击,或者遭到主管部门的关闭。

交易确认时间长。比特币钱包初次安装时,会消耗大量时间下载历史交易数据块。而比特币交易时,为了确认数据准确性,会消耗一些时间,与p2p网络进行交互,得到全网确认后,交易才算完成。

价格波动极大。由于大量炒家介入,导致比特币兑换现金的价格如过山车一般起伏。使得比特币更适合投机,而不是匿名交易。

大众对原理不理解,以及传统金融从业人员的抵制。活跃网民了解p2p网络的原理,知道比特币无法人为操纵和控制。但大众并不理解,很多人甚至无法分清比特币和Q币的区别。“没有发行者”是比特币的优点,但在传统金融从业人员看来,“没有发行者”的货币毫无价值。

*************************************

假如6年前买了1万块钱比特币,相当于我在阿里工作了1.6万年

互联网               腾讯科技       http://tech.qq.com/a/20171228/037152.htm     2017-12-28 18:13

文 | 腾讯科技 付晓萌

比特币最近实在太疯狂。

2011年的时候,比特币仅值6美分;2013年的时候,还算小众的比特币价值在800美元左右,而现如今的比特币,曾一路逼近2万美元最高点。从6年前的6美分,到现在的2万美元,比特币的价值翻了33万倍。

价值翻倍,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凭借多年前的远见胆识一夜之间化身隐形富豪,也有人在这疯狂之下演绎了悲伤故事。英国小伙子豪威尔2013年夏天在家大扫除时疏忽扔掉了一块旧硬盘,硬盘里保存着7500枚比特币的钱包密码,这一下就丢掉了几个亿。

还有一些此前关注、看好过比特币但并没有真正入手的旁观者,也是悔不当初。要是当年自己也能入手几个比特币,是不是也能一夜养活五代人?还是放开了生的那种。

下面我们就来算笔账:假如我在6年前买了1万元的比特币,相当于我在华为、阿里这些公司干了多少年?

OK,答题时间到。

上文提过,从6年前的6美分,到现在的2万美元,比特币的价值翻了33万倍。也就是说,如果2011年我买了1万元的比特币,现在就相当于33个亿!!!33个小目标!!!

据资料显示,在百度工作的T4及T4级别以下的技术人员,年薪平均值在26.6W及以下,这33个亿就相当于一个T4级别的技术人员在百度工作了1.2万年。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可以脑补一下一万两千年的概念了。对于T1级别的员工来说...咱就不说了吧...

对于百度为数不多的T9有股票分红的员工来说,如果6年前自己入手了1万元的比特币,则相当于自己多获得了1650年的薪资,修仙都可以修好几辈子了。

对于阿里巴巴的P5级别的员工来说,6年前的1万元比特币放到现在,按照中间值20万年薪来计算,相当于自己16500年的薪资,比百度T4的还多了4500年。P9职级的专家级别阿里员工,每年分红能拿到4000股,再加上平均年薪,相当于可以少奋斗将近一千年。

华为在员工的薪资待遇方面一向慷慨,据华为2016的年报计算,去年18万华为员工的平均人均薪酬,接近60万元,如果后悔6年前没有入手比特币,就权当多工作5500年,或者等等看年终奖,也许还能凑个整数。

最后,天下没有后悔药。与其懊恼6年前的孤陋寡闻、迟疑不决,不如着眼于现在,毕竟可以后悔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不,紫光控股股价今日午后一度暴涨近120%,最高报6.6港元,创历史新高,是不是又要有一众票友捶胸顿足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