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讳疾忌医”

2019-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李秀清

【幸福老师 李秀清 坚持原创分享 第202天 20190701星期一】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我在中学时学到这篇课文,觉得蔡桓公很愚蠢,为他不接受别人意见导致不治身亡而深感遗憾。

        除了学生,形形色色的家长是我们老师接触最多的人群。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不同家长的价值现。作为老师,为了把孩子教育好,我们常与家长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争取获得家长的配合。有的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孩子也在家校协作中获得进步;有的家长口头答应要配合教师,但却监督不足,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即便如此,大部分家长都会乐于与老师沟通。

        然而,我在与一位同行的交谈中,却看到了新时代的“讳疾忌医”。老师把孩子在校出现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希望家长能配合教育。可是,家长却扬言不理孩子,放弃孩子,甚至跟老师说,以后孩子有什么事情都不要发信息,他没脸去接这样的孩子。

      也许家长说这些话语是气话,也许家长是用恐吓的方式威胁孩子要表现好,但他说出的话却影响着老师和孩子。老师本想取得家长的配合,却想不到家长不敢积极面对孩子的问题。如果这位家长只是吓唬一下孩子,说到的话又做不到,出尔反尔,以后家长就很难做到言而有信;如果这位家长真的是放弃孩子,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否定和鄙视,那么这个孩子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很低,就很难有力量去改变。

      家长“讳疾忌医”,孩子成长之路可想而知。

家长“讳疾忌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