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完全听从内心的人,是这样生活的……

2018-05-06  本文已影响0人  章觉觉

《刀锋》的主角莱雷,他的出场,不算早。

在花了大篇笔墨描述埃略特——莱雷未婚妻的舅舅,一个善于钻营的世俗成功人士之后,作者毛姆随这位舅舅来到莱雷未婚妻伊莎贝尔的家中,不美不丑不言不语令人喜欢但“没有什么不寻常”年方20的莱雷才不动声色地来到读者的眼前。

然后,在不同角色的切换中,这位主角的故事被了解:

他生下来不久母亲就死了,8岁时,他那任耶鲁大学助理教授的父亲离世,他由父亲一位当医生的单身汉朋友抚养长大。

少年时期,他从学校逃跑,骗说自己18岁由此混进空军部队参加战争,之后戴着勋章回到家乡,被许多优秀姑娘热烈追求。

他每年有一笔三千美元的小收入,和深爱他的伊莎贝尔订了婚,但他多次拒绝她们给他安排的“不出几年必定发大财”的工作。

他只想要“闲荡”。

他不想工作只想闲荡的原因是战场上目睹了死亡,目睹战友为了救他牺牲的样子,从战场回来,他变了,伊莎贝尔说“他像是一个梦游者突然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惊醒,辨不出他所在的地方”。

在美国他每天花8-10个小时看书,之后他去了巴黎,租了一间不符合身份但离图书馆近的普通公寓继续埋头看书,拒绝埃略特想要带他挤入上流社会的任何邀请。

他钻进探究生命真相的“执念”出不来,他认为这种纯粹的精神生活充实、丰富、没有止境、极端幸福,他品尝了精神世界的佳酿,他不想退转到世俗世界中去了。

他满怀热情地跟伊莎贝尔说他的计划,他希望不工作靠着3000美金的收入和她结婚,他要去希腊,要去探寻“究竟有没有上帝”……这一切,都不是追求上层生活的未婚妻需要的,她深切地爱他,但是只能分手。

从此,莱雷踏上了一条漂泊无定的朝圣之路,法国、德国、印度,让他的青春在“刀锋”上行走。

游历印度归来之后,他将自己每年的这笔收入视为包袱,他要甩掉它。

他计划接下去的人生:定居纽约,因为纽约有最大的图书馆;做一个汽车修理工,因为擅长也喜欢,做体力活于他是一种放松;买一部汽车、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因为开车可以满足他的游历需求。与此同时,他会抽空写一本描述他解决精神困惑历程的书,不为名利,只是方便朋友们看到其中内容……

莱雷追寻纯粹的精神世界,但并非不近女色,他也和遇到的一些女性同居,当他看到童年一位美好的姑娘在丧夫后堕落为娼妓,他甚至为了挽救她而要娶她……

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完全听从内心的体验者。

毛姆

毛姆“刀锋”的比喻,可能来自印度《迦陀奥义书》第三者:“醒来,快起来,接近伟大的导师,才察觉道途的艰辛,其中的岔路,宛如剃刀边缘。”

20世纪的欧美,充斥着物质至上的享乐、虚无主义的情绪,身处伊莎贝尔口中“伟大时代、方兴未艾、前途无量”的美国,莱雷的追求,“就像一个天文学家仅仅由于数学计算告诉他有一颗星球存在他便寻找这个星球”一般,不被世俗常人理解,但在以埃略特为代表的周边角色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小说叙事平淡,然而有着一种理智上的引人入胜,让人乐意追看下去。

毛姆

尼采说:“人是形而上学的动物,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能不寻找上帝、不能不追求意义的存在。”

在精神的世界里,漂泊即是回归,流浪即是朝圣。

毛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