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语文 大未来》笔记十六:带孩子走近李白,家长怎样给孩子选
3万月薪,撑不起一个暑假?
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3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署假了!这位高管妈妈算了一笔账:
女儿去一趙美国研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记者采访这位妈妈的时候,这位妈妈说:“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实;不花吧,对不起孩子更不踏实!”
还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准时到达会合点,把娃交给领队的帅哥,他去大草原,我回魔都继续烧烤。”李慧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朋友圈,她把10岁的儿子李进昇从上海带到北京,交给研学营组织方,就打道回府了。
这是李进昇今年暑假参加的第四个研学营。在这之前,李进异去了库布齐行走沙漠,到旧朔玩了把攀岩,还在无锡太湖上学开帆船。4个研学营,活动主题都是户外要吃点苦头的那种,但李悲却甘心花费将近4万元,为儿子找苦头吃。读四年级的李进昇,成绩中等,暑假里似乎更有理由被送进补习班。但李慧不想让儿子的暑假变成“第三个学期”,她认为,“在研学营中广交朋友,开阔视野,镜炼提升自己意义更大”。
“你的手机弄丢了,想妈妈了怎么办?”李慧隔着车窗,向李进昇喊话。
李进昇安慰妈妈说:“没事的,我晚上想给你打电话,可以借别人的手机啊。”
不在爸妈身边,10岁的孩子独自参加研学营,妈妈心里难免有牵挂,但李慧打心底里还是对儿子比较放心。“你看他登车时迫不及待的样子,是对即将开始的研学营充满了期待。”李慧介绍说。李进昇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寄宿,二年级就开始离家独自参加研学营。
不得不承认,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家庭条件的逐步改善,家长们都愿意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包括物质用在孩子的身上。无论是上面月薪3万的妈妈也好,还是花费4万给孩子“找苦吃”的妈妈也好,其“望子成龙,女成凤”的良苦用心让我们感叹不已。上面的两个案例中,家长都把大部分开支用在了研学上,这也是目前的一种趋势。
研学的坑有多深?
记得以前,一到开学季,一两个月没有聚到一起的学生,包括同事、都会问上一句“你都去哪里玩了呀?”“去哪里”俨然成了比学习、工作还重要的热门话题。现在,一到假期,只要打开朋友圈,就会感觉,你的朋友在带着你环游世界,世界各地的风景、美食、历史等尽收照友圈。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再到山区;从国内景点,再到国外研学,都变得火爆起来。
据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研学市场的主力军是中小学生,他们的父母大多是40岁上下的青壮年人群,接受过“应试教育”的洗礼,相比老ー辈人群,他们更乐于创造条件让孩子脱离刻板的教育模式,渴望让孩子接受新式教育,从小养成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一份全国性调査问巻数据显示,在中小学生中,49%的被访者表示曾参加过各类研学营,北京、上海、广州占比最多。
问题是,孩子参加了研学,真的是“行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吗?
很多家长说,孩子出去玩了,回来后没感党到有什么变化,研学是不是个“坑”呢?这不得不提一下,目前研学当中的几个“坑”:
一是旅游“坑”。
“罗老师,下周给娃请个假。”
“请这么长?去做什么?”
“学校组织全校同学集体研学旅行。”
“几百人一起去?”
“是啊,唉,没有办法。”
这是我和一位请假的家长之间的对话。从家长的叹息中,可以感受得到,对于这种大团队出行、粗放式的研学旅行,家长是缺乏好感的。真正的研学旅行并不简单,需要精心策划与组织。去某一个地方,没有前期的知识铺墊,孩子们是难以较快地进入研学旅行状态的,最后可能会演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了,看看风景,听听故事,买买纪念品,就打道回府。
见过很多国外研学的介绍,动辄两个星期,长则一两个月,上面的行程看起来丰富无比,什么口语训练、素质拓展、学子联谊、文化探究,无不包含,可是细看却发现,研学的地点横跨几个国家或者几个城市。这样的研学,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旅行,一站接一站地看景点、购物。此外,很多研学营的领队大部分是导游出身,缺乏基础的教师技能,在流程上基本也是照搬旅行社路线和内容,很难保证孩子的“研学”效果,最后一定是让研学变成了旅游。
二是上课“坑”。
“罗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去参加研学营了。”
“为什么?
“我以为是去玩的,结果去了后发现天天上课。”
这是我和一位参加国学文化研学营的学生的对话。家长的本意是好的,给孩子报这个研学营,就是让孩子们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走进传统的历史和文化里,去接触更多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文化,还有素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等,却不承想,传统的文化没有继承,倒是让孩子对研学产生了抗拒心理。
国内很多研学营都喜欢这样策划:打着安全第一的幌子,把本来应该带着孩子们去体验与感受的户外行程,改成室内的课堂,这样避免了大规模的团队流动性,也节约了一笔门票、车费等开支,安全与利润轻轻松松就兼顾到了。殊不知,这样的安排却打破了孩子们对研学的期望与向往。研学的目的在于,把课堂搬出学校,通过游览、交际认识自然和社会,在阅览风土人情中提升认知,游中有学,行中有思,最终让孩子成为研学中最大的收获者。而本末倒置的策划,把学变成上课,既违背了研学的本意,又不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是一个巨大的“坑”。
三是团队“坑”。
教育产品和其他产品有着不同的属性与特点,教育产品以孩子的成长、快乐、成绩为主要目的,所以大部分研学营都具备这样的属性,最多家长尤其喜欢研学营中对于孩子成长提升的效果。一位学生家长曾这样说:
“为什么给孩子报研学营呢,其实比较简单,就是希望孩子出去多锻炼一下。我们家孩子吃苦、耐挫的能力差,在研学中多让他吃苦受挫,让他知道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多让他参加些训练,增强独立意识,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吃苦耐劳、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
不可否认,很多研学营带着孩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使孩子获得了很多成长。但是,也有部分研学营搬用大量成长的概念,比如“在团队中成长”“集体生活增加责任感”等,却无法将这些概念落实到研学的日程安排中去,最后桥归桥路归路,孩子的成长无法得到保障。
研学选择三原则
虽然研学存在着很大的“坑”,可是很多家长还是愿意往里面跳。一是因为研学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刚需”,大家都去了,自己家孩子不去可不行。二是家长无法拒绝学校及孩子,老师热情地推荐,孩子兴致勃勃地期待,不去吧,下次碰到老师会尴尬,孩子也会伤心。试想,班上一半孩子都去了,自己家孩子不去,下学期可能都无法参与班级的话题讨论了。
既然无法避“研学潮”,那么,作为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研学活动的时候,该怎么选择呢?
一是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研学活动。
“罗老师,你猜猜我暑假去了哪里?”
“你是不是去做小科学家了呀?”
“罗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我猜的呀!”
其实,我不是猜的,我是推测的。这个孩子平时就喜欢给我讲些科学方面的事情,每次实验课他的表现也是最突出的。当他激动地问我暑假的去向时,我就能想到,一定是家长满足了他小小的愿望。
“是的,我做了小科学家。我参加了这次的自然科学之旅研学营,在科学家的带领下徒步穿越山里的热带雨林。”
“是不是收获多多呀?”
“当然收获满满了。我不仅学会了照顾自己,还完成了沿途标记、关注危险、照顾身边的小伙伴等任务,在合作中体验团队的力量,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看,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不感兴趣,就会事倍功半。作为家长我们的目光不应该放在这个研学营值不值或者是不是货真价实上,而是应该思考这个研学营与孩子的年龄特征是不是一致的,我们不要忘记了,孩子才是研学营的主体。在选择研学营的时候,应该多考虑孩子的接受力,理智决定与选择研学营。一般来说,12岁之前处于依恋期的儿童,适宜参一子类或自然体验类项目,拉近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而12岁至岁子、由于处在青春期,可在其具有艺术类、科学类等明确目标时再参与知识类、大学类的研学项目,以有效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是选择主题单一的研学活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年级的果果和一群彝族孩子在皇教室里吟诵着李白的诗歌。
果果妈带着果果来到四川大凉山生活学习。不同于单纯的旅行,果果上午在家学习文化课,下午去葬族寨子的小学学习,天气好的时候和族小伙伴们去玩要,偶尔也向当地的彝族老人学习动听的山歌。“这里民风淳朴,有很理想的教育环境,让果果自由快乐地成长,用她自己的节奏去学习。”果果妈说。
“我感觉太棒了,这里的人都非常好。”果果兴奋地说道。
研学旅行不是旅游,而是一种教育方式,有明确的目的性、完整的课程设计。作为家长,最好选择单一主题的研学活动,毕竟研学的时间周期并不长,要想在短暂的时间里有最大的收获,在研学营的选择上,千万不要“贪大求全”,而是应该选择一个较小的切入点,深入探究。就像上面案例中的果果妈一样,这样的选择,让果果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与民俗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第1天:旅行的意义
关键词一一“看山不是山”“钱学森之问”
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旅行,结合古人游学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此行的意义所在,并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是“钱学森之问”的内涵,
并要求学生在行程中去思考,并找寻答案。
第2天:我看到了…我想到了
关键词一一“风景名胜”“差别
在游览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找寻它们的特点,并进一步去思考与国内的差别,从而去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第3天:责任与自由
关键词一一“白宫”“林肯像”“提升境界”
参观白宫,思考“最后的责任”究竟是什么责任。参观林肯像,讨论林肯在想什么。由责任与自由的话题採讨,结合美国独立与发展的历史,来提升学生的主题与人生境界。
第4天:我选择买这些
关键词
“购物”“交流”“纪念品
学生自己购买纪念品就是一次融入美国生活的机会,通过挑选(选什么?)、对比(为什么买?)、购买(如何买?)来感受中美差异,
从小细节上去提升自己的选择カ与判断力。
第5天:我眼中的哈佛
关键词
哈佛精神”“教育
游览哈佛校园,与哈佛师生畅谈教育与文化,找寻什么是“哈佛精神”,并与国内教育进行对比,体会到这所古老而又知名的大学的魅力所在。从了解、认识哈佛的过程,来寻找学习的乐趣所在。
第6天:美国文化
关键词一一“NBA”“迪士尼
体验NBA的火爆激情和迪士尼的欢乐可爱,感受美国文化的特点,并思考与中国娱乐文化的差别。感受文化的创新带来的乐趣,体验娱乐化产业的魅力与发展规律。
第7天:电影与生活
关健词一一“好業坞”“电影的魅力
参观游览好莱坞及星光大道,感受美国电影产业的魅力,思考电影的精髓一一生活的逼真并不代表生活的真实,情节的复杂并不代表人性的深奥。
第8天:收集与整理
关键词一一“收获”“答案”
每位同学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获,可以是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并由这些收去提升自己的感悟,写下自己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收集整理习作、游记、随笔,为发表做准备,给这次行程下ー个最美好、最有意义的回忆。
这是一个以中西方文化比较为主题的研学营的策划,8天的安排,不是先有行程,而是先有主题,再去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地点与风景。这样的研学单一高效、主题集中,特别适合高中的孩子出国研学选择。
家长选择研学营时,一定要鉴别该研学营是否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例如民俗营、决赛营、游学营、励志营等。当然,主题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一个代号,而要看它具体的活动是否在围绕这个主题一系列地展开,是否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嵌入了主题思想。一个主题明确的研学营是从宣传、组织到开结营活动,到专题讲座,到互动交流、参观体验,到后期服务,都始终贯穿活动主题,并在主题活动基础上,使营内活动多色彩、多元化,使整个营内学习、活动安排臻于完美。
三是选择专业性的研学营。
安全第一。在选择研学营时一定要选择有多年组织、操作学生活动经验的机构,不要随便选择当地的旅行社。选择前,要询问清楚,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是否有专职辅导老师,是否有总负责人,是否有队医,是否有健全与完善的安全保障制度与流程。经验至上。一个完善的研学营,从操作层面上必定是组织顺畅、行云流水;从孩子层面上必定是学有所得、玩有所获方可称为成熟。大多诸如此类的营一定是经历多次操作、实践、改进而逐步积累形成的。由于学生活动的组织难度,一般情况下很难在刚一推出就举办得尽善尽美,而是一个通过不断吸取教训和积累经验来逐步完善的过程。建议家长,选择至少有3年以上类似主题操作经验的研学营。
花开的过程是漫长的。作为家长,我们需要静静等待。一次研学,并不一定能够带给孩子质的变化与飞跃,“拔苗助长”的故事不应该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孩子的成长如花开,我们和孩子一起种下梦想的种子,等着发芽,等着散枝,等着缓蕾,等着绽放灿烂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