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
兴许是禁足的时间实在太久,生活变得愈发像白开水般平淡无味。百无聊赖中,我一时兴起地决定彻底收拾自己的房间。
从前的我,对母亲三番四次“收拾房间”的明说暗示,坚定地保持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在我的认知里,只要不会乱得太过明目张胆,只要我能够在需要某样东西时及时地找到,只要属于我的小小空间不会因为杂乱无章而影响学习,那便属于“得过且过”的范畴。作为一个秉承“时间就是生命”的高中生,我有时甚至会不屑地认为收拾房间就是浪费时间。如果要我在收拾东西和做一道数学题之间选择,我必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可以看出,我是兴味索然到何种程度,才会选择用收拾房间来打发几乎凝固的时间了。不得不说,生活的惊喜总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悄然而至,就像是黎明时分破晓而出的阳光,在原本漆黑无光的苍穹中撕出一道裂缝,让人猝不及防地眼前一亮。我大概从未想过,有一天“收拾房间”这件事也会变成我无趣生活的破晓之光,让我情不自禁写下这篇文章记录内心的受益匪浅。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说法:从一个人收拾整理物品的方式和过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我对此深以为然。我在整理物品上的作风,从来践行着“一不做,二不休”的原则。我不愿将太多的时间付诸在我认为“无关紧要”的细节上,但如果决定去做了,那就必定要尽善尽美。于是,本以为是供我饭后消遣的“餐后甜点”,出乎意料地成了我用尽一整晚去品尝的“压轴主菜”。
仿佛是怀着一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态,我自认为我的书桌还是颇为整洁的——除了桌子两角的书山堆得高了些,桌面上的笔躺得肆意了些,还有各科学习资料和草稿纸交错得杂乱了些……不由瞥了眼旁边因为实在没地方放而堆砌在椅子上的精神食粮们,我底气不足地在心里暗道:“大概所有人的书桌都会像我这样吧……”
收拾东西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微妙得沾染上了些许哲学和艺术的气息。时间的沙漏变得缓慢,脑袋的意识开始放空,心里的浪潮开始平复。你会突然觉得,这个世界是这样简单,生活是这样纯粹,简单到你只需要将手中的物品放置在合适的位置,纯粹到你只需要判断手中的这个东西是舍亦或是留。有那么一瞬,你会感觉自己离外面那个喧嚣繁杂的世界是那样远,感觉平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情绪都开始慢慢释放,酸甜苦辣,或喜或忧,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仿佛你的任务只是整理好属于自己的小小空间……
这种努力和投入的感觉是与工作学习截然不同的。在我看来,我们对工作学习的认真投入,是抱着一种鲜明的目的性的,是一种求有回报性质的劳动。我们之所以会为一道数学计算绞尽脑汁,会因一个作文题目冥思苦想,会对工作中的任务殚精竭虑,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我们清楚努力背后的意义,清楚这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清楚这种努力能带来怎样的人生财富。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有十足的动力,去拼尽全力地奔跑奋斗。但对于生活细节上的努力而言,却另当别论。
相比于成绩或者职业素养,那些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习性和细节,仿佛不能与我们的人生成败直接挂钩。你的房间整洁与否,或许会决定身边人对你的看法,但却无法直接决定你成绩和能力的高低。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常常忽略这些生活上的“平民艺术”,认为它们不值一提。特别是处于当今节奏紧凑的社会,我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生活上的细枝末节。殊不知,生活这位艺术家的画笔,永远偏爱于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细节。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整理自己的物品,就像整理自己的心房一般。”不带任何功利性,不渴求有任何回报,也不抱着完成任务的勉强,你只是发自内心地渴望这样做,渴望让习以为常的摆设变得有所不同,渴望重新审视调整自己的“所有物”,就像审视整理自己的内心一般。你可能会有找了许久的东西“失而复得”的惊喜,有看到多年以前的旧物“追忆往昔”的感慨,有寻到朋友相赠的礼物“睹物生情”的愉悦……这些可能早已被你遗忘在记忆海底的东西,会带给你一种难以言喻的真实感,仿佛无声地提醒着你:看呐,这些都是你过往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忙碌了一个晚上,我看着一改往日杂乱的房间,心里充盈着一种成就感,还有浓浓的喜悦。忽然觉得,生活中的物品就像内心情绪一样,总要不时地稍作整理。该断便断,当舍就舍,要离则离,然后把剩下的好好珍藏放置,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改变,面对新的生活,才能发觉生活的哲学,发觉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