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紫竹别苑

读《河洛图》,是因为简友的推荐。用很快地速度读完,当然为中原大地的风土人情所吸引,河络图所呈现的河洛镇康家与周家发家致富的故事,以康家为主,周家为辅,展开情节的描述。刻画了康秀才、周亭兰、康悔文等人物形象,尤其以康悔文的成长历程说明,要想长久地保持家族的兴旺,靠的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对“仁义礼智信”的实践。

从一门两进士到一门两丧,疼定思痛,康秀才转变了教育子孙的观念,立下不准走仕途的家规,教育孙子康悔文和重孙康有恒如何修身做人。看他给康悔文上的第一课,以“上街去买字”的方式,就知道他的教育不再是从故纸堆里找“书中自有黄金屋”,而是让康悔文在实际生活中去碰撞、摸索和领悟,然后再结合这些实际体验讲述“仁义礼智信”的道理,使康悔文真真切切地懂得“人无信不立”的深刻道理。开蒙起始就以“仁”为基,以“信”为本,这使康悔文为人处事都格外仁义。于是就有了“三千两银子”救仓爷,冒死告发“盗卖仓粮”案的壮举。

以此为起点,康家成为河运经商大家,开启康家兴旺第一步。此后康悔文都始终守着“仁义”二字。以船队运货,以河运经商,以他的方式传递“仁”的理念,输送“义”的精神。这种商业经营背后是儒家文化经营,让康家从无到有、由穷变富。

不仅要读书上的字,更要读字“后面的人”。这是康秀才终于明白“书把人读了”这五个字后的改变,尤其是他临终前积德积福的“留余”行为,诠释了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人生哲理,为后世子孙更好地传承家族文化精神树立了榜样。

不仅如此,在康家并不平坦的致富途中,康氏家族的“字墨”之风,康秀才的文化传授,让康家后人以他们的方式体现着建立在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基础上的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代表着中原文化的根脉,从小处说便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2020.5.24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