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十四章有感“古道今用”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内容节选。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三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其不上缴,其不下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此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它之上不再有光明,在它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有复归于空虚无物。它是没有状态的状态,它是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它的先头,追踪抓不住他的踪迹。秉承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感悟:执古之道,以御今有。
运用已经从道中发现的规律,来把握处理现在的事物。
一、何为古今之道。
《道德经》通篇八十一章,五千多字主要讲的核心就是道。
老子认为一切万物都是由道生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都有过这样的文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道是世界万物本源。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不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
道生万物,道主宰万物的运行,而又不拥有万物,我们现在也可以勉强称之为万物运行发展的自然规律!
那么古今之道是否不同?古今之道是否又会有优劣之分?
道不会不同,不会有古今之变。万物万象则会有古今之变,有优劣之别。万事的发展进程亦会有所不同!所以古今道同!
二、人们对道的认知有古今之别。
现象本身不是规律,但对现象的认知可以反映规律。而过去的人们对现象的认知为我们现在的人们总结了对道的规律认知。
《周易》、《道德经》、《佛经》等儒释道等家流传至今的经典,都从不同方面和程度上的反应了道的一些规律。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学习借鉴,找到其中真正的大道之韵!
“执古之道,以御今有”。执今之道,已御今变。道从无古今之别,只有御当下变化之道。
地球人口已经高达75亿之多,自然资源被人们大量肆意地开采、破坏、应用。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也是连绵不绝!许多大自然物的种遭到灭绝、濒临灭绝或已大量减少。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严重破坏!
……
我们人类急需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执古之道,以御今有”,也可以选择执今之道,已御今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32654/2270d63a0f01714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