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71

“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我們這樣來體會中庸之道的廣大處,放之而彌六合,體會它的隱微處,卷之退藏於密,體會進去,這個味沒有窮盡。和辣味鹹味不一樣,鹹到什麼程度,那就是鹹,這個味體會進去無窮盡,所以善學的人這樣去體會,為什麼說皆實學,這才是最實的學問。辭章之學,客觀的研究都是外在的,那才是虛的呢。實者,誠也,誠之於心。
《中庸》一言說盡,程子不是說“復誠而已”嗎,回歸自己的誠,而復誠這個過程就是最實在的學問。為什麼實在?你抓住這一點,復誠之後心一明,天下事理你一眼都能看透。你如果是外在研究這樣一個事那樣一個事,你研究一輩子也就知道這樣一個事理,其餘的事理你不知。你說哪一個實哪一個虛?我研究天體物理學,研究一輩子,你也就只知道天體,萬物的理你都不懂,我研究植物,你就只是研究這個範疇,那動物的事你不懂。所以道學和器學不同,孔子講的道與器的關係,道學是最實的學。
“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玩索就是不要走辭章之學的路,我看一看他說的意思然後就過去了,這不是玩索,玩索就像我剛才這些事說得那麼透,自己用心這樣去體會這樣去琢磨。那這些字所有的同學都認識,你們看下來好像也知道它的意思,能不能像我這樣把它講開講通,這個功夫就是玩索的功夫。每天抱著那個書在那裏啃,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地念,你就是熟透,沒有玩索的功夫你也不知它的深意,他所言的道的廣大,他想說的道的隱密體會不了,所以儒家的學問就是這樣學。
我在這裏講課,我回家,有時候看書,有時候在那裏喝茶體會,偶爾想起哪一句經意,可能跟我講課沒有關係,體會不透,再看一看,再查一查經文上怎樣說的,注釋上怎麼說的,可能這一句就耽誤兩個小時。玩易,學《易》的就有這樣的說法,叫玩易,把玩。我就看著這個卦,卦的象,一個爻一個爻它各自的位置,從象上體現的道理,從每一個爻上所體現的事物在不同位置上的理,這就是把玩,拿著它在那裏看、體會。所以說你把《易經》都背下來,你倒背如流也講不了,沒有這個功夫講不了,要用我們的心去體會《易》的卦辭爻辭辭意所呈現的事物的理,體會之後心有所得,就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內在的喜悅自然生起。
我以前給大家講過,有時候你玩味體會到那個理的時候,自己不自覺地就咯咯笑起來了,講手舞足蹈的時候就是在這個意境下,不自覺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就這樣舞起來了,腳就不自覺地動起來了,一點意識都沒有。從這上面你看,第一我們可以體會,學傳統文化你入進去之後那個樂,學而時習之的那個說(悅),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驗證,我們體會到的是天道性理,天道性理跟我們的人性相應,這樣樂才能生起。德行高的人沒有憂愁,他就是有這個樂,這就玩索而有所得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用無不盡。你這樣體會進去之後,萬事萬物到我們跟前就知當如何,你家有事來問我,所有的經過我就知道你當怎麼處理,也知道什麼原因造成現在這樣一個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那對我們自己來說,遇到這樣的事遇到那樣的事,如果能夠思辨這些理,遇到什麼事也沒有煩惱。這個事發生了,比方說,好像我們自己也遇到挫折了,那你不思辨這個理,一下就把你頭腦給打蒙了,“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那我以前所追求的努力達到的程度,一下子就垮了,瓦解了,我一下子什麼都沒有了,不思這個理的時候遇到這樣的事,就會這樣思考。思這個理,挫折來了,以前沒有遇到的時候或許沒有往這個方向想,一遇到這樣的挫折就知道事出有因,我知道哪裏做錯了,引起這樣一個結果,那就安然處之。在你安然處之的時候,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境,也就不用多思考就能知道了,那現在我該怎麼辦,方法自己就有了。這就是學好儒家經典,體會中庸之道的意義,用無不盡。前言就講到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