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

读书分享~把时间当作朋友

2017-12-08  本文已影响6人  长期主义者庆福

二十九、“道理都明白,可就做不到”也许是无数人在生命中无数次遭遇的尴尬。

恐惧,让我们迟迟不敢行动,而它造就了我们的懦弱。

古人说,人贵自知。摆脱“自以为是”陷阱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正视自己的恐惧,因为恐惧永远存在。

积累自己的勇气,虽然总有那么一刻,我们的勇气不能抵御我们的恐惧。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别人的恐惧呢?

语言,是一个有效又便宜(甚至免费)的工具。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可能对你有害处。

例如,“要是......就好了!”这种念头对我们就没什么用,因为你不是!还有“要是我不浪费那么多时间就好了”,可惜我们已经浪费了那么多时间,现在竟然还在浪费时间。

三十、人人都有倾听的权利,但不都有倾听的能力。

我们在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有时候会走神而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内容。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How?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所谓“回顾”就是~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思考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和看法(花时间想一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其次,只要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想”。

先做好回顾才能更好地做好下一件事~预期。

所谓预期其实只不过是~猜想“讲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

有三个好处:它将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其次,它有助于听者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最后,它能使听者“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信息。最后,我们还要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听”状态。

然而,在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听者的反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说者的状态。从本质上来看,倾诉其实只有两种:第一种是不顾一切地说出来,第二种是讲给喜欢听的人。所以,给予说者适当的反应,是听者为了有效倾听必须做的事情。

在自己状态不佳、心不在焉的时候,“马上停止谈话”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误认为“听”是一个被动的动作,而“说”是主动的动作。可事实并非如此。

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所以并不觉得也不可能觉得辛苦。另外,在很多时候,说者尽管在说,但他们的这个动作也许是被动的。

回想一下,我们曾有多少次听到一个人在一口气说了很多话之后慨叹:“我怎么会说这些呢?”

语言的力量是神奇的,我们的沟通在很多时候需要通过逻辑上的反应来实现有效沟通。

有时候认真的交谈最终变成了激烈的争吵,虽然有说者的问题,到更常被忽略而又更为重要的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回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