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月刊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简书电影

《伯德小姐》:成长就是从否认自我到确认自我

2018-01-17  本文已影响86人  阿栈
图片  网络

《伯德小姐》是一部典型的成长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少女初长成的甜涩历史,与大多成长片的一贯思路相同,从主人公克里斯汀成长过程里的亲情、友情、爱情作为叙事支脉和情感维度,三线并头其进,伴随克里斯汀完成这一旅程的蜕变。

与大多成长片不一样的是,影片还涉及到切切实实的成长困惑与青春伤感,自我意识的强烈肯定与否定,来自同性恋的欺骗,对性的期待与好奇,对故乡的欲断还舍,一种围城似的逃离与迷茫。

这些因素都使得影片在清新和明快之中又暗含着一种对生命曲折的惘然和对自我身份的迫切追寻之茫然。

图片  网络

成长并不是一路披荆斩棘而后到一个节点突然明朗亮阔一切了然于胸,而是一步一步凭借着直觉和勇气在冲撞和探问,一点一点在明白着什么。

走出这一段路之后也才明白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完满,那只不过意味着莽撞懵懂的青春已经结束了,是时候该要开始另一段或许更为崎岖艰难的旅途。

《伯德小姐》缓慢细腻地将一个心有躁动和欲望的青春少女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成人礼时所具有的独特气息和鲜明意识铺展开来。

既不乏生活真实朴俗的质感,又具有艺术戏剧奇妙的跌宕,两者在影片中水乳交融,使得影片鲜活生动跌宕起伏,在戏剧性的设计之外,又有很多情节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触动。

图片  网络

比如最令观众感同身受的,便是影片女主人公克里斯汀与母亲之间的相处模式,就像是自己与母亲的翻版。

两个人性格相近,都是强硬倔气的,于是总因为一点点小矛盾而爆发战争,折衣服、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等等,都是琐屑的毫毛小事,但都能爆发一场激烈的嘴战。

可这战争又很快自生自灭般偃旗息鼓,不过不多久又要来一场差不多的,就像间断性但持续地往水池里投扔小石子,涟漪起起停停。

我们在克里斯汀与母亲的拉锯关系里看到自己与母亲的影子,一样的硝烟密布又亲密无间,一样的争吵怄气又互相体贴,一样的彼此看不顺眼又彼此依赖着。

图片  网络

影片在还原生活细节方面是很出彩的,对蠢蠢欲动的少女心的把握也是非常精准的。

比如克里斯汀想要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情的倔强顽固,比如对自己贫困家庭的刻意掩饰,比如对豪华白色房子的向往憧憬,比如想要用金钱一次性还清对父母的债务。

再比如快要成年的克里斯汀对性的渴望。这是影片一个比较大胆的设定,毕竟成长片很少会这么直露地表达少女内心的性渴望,还三番两次想要直尝禁果。

并且影片在克里斯汀爱情路上设置的路障也是别具一格:一个单纯乖巧的同性恋男孩与一个忧郁帅气的渣男。

这么帅的渣男我愿意持久被骗

在寻觅爱情的路上心仪的男孩总是戴着理想的美好面具,在揭开之后却发现不过一场自以为是自打算盘的空欢喜。

克里斯汀在这两段感情里都未能收获到真正的爱情,但大胆地初尝了禁果。

可就算是自己期待已久的性,似乎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妙(怪甜茶喽…)。

这也是成长电影很一贯的套路,我们总要走过一些歧途才能在以后更能明辨是非。

但《伯德小姐》在此设计里增添了同性恋因素,影片里克里斯汀第一个男友为了掩藏自己的性取向而与克里斯汀约会亲吻,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种成长的心酸吧。

图片  网络

对我来说,《伯德小姐》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女主人公克里斯汀对于自我的从否认到肯定的过程。

其实这应该是这部电影核心叙事线索,所有枝蔓都是在这个过程里衍生而出。

因为正是成长过程里自我意识的加强和对自我身份的捍卫,才使得克里斯汀与母亲针锋相对不依不饶,使得克里斯汀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妙龄女孩萌生的两性渴望。

也使得为了使自我更加完善,克里斯汀想要逃离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小县城,往更美更远更自由更浪漫的地方去。

电影影名“伯德小姐”是克里斯汀给自己取的名字,即“Lady Bird”。

克里斯汀不想要父母取的名字,不想要教会给的标志,她想要自己决定一切,在此同时她也是在否定先前的自己。

克里斯汀给自己取名“Bird”,或许是她想要拥有一双如鸟儿一般可以扇往天空和远方的翅膀,而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成长中的男孩女孩的梦想呢?

在那个敏感的年纪里,我们正要长大但还没有长大,正要起飞但还没有起飞,就像一架正在滑行的飞机,看着近在咫尺的蔚蓝天空跃跃欲试,却又看到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于是心急不已焦躁不已,眼望蓝天心动不已。

诛心之问

影片中的克里斯汀将这种自我的焦虑演绎得非常传神,导演在细节上的刻画也使得这种焦躁和迷茫格外细腻动人。

有一个细节我感触比较深,因为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心理,也相信很多女孩可能都有过。

影片里克里斯汀为了能够与酷酷的女孩交朋友与帅气的男孩相识而与自己原本的女伴分道扬镳。

这其实也是想要改变想要追寻新事物的克里斯汀对自己的又一次否定,她想要抛弃过去的一些太过熟悉的她不再感兴趣的东西而往前去捕获看起来更新奇更好的东西,这时候胖胖的贴心女伴便不再能够满足她的猎奇之心了,那个剧团也不再有意思了,就算是自己喜欢的老师她也一并丢弃了。

图片  网络

克里斯汀决心要成为另一个女孩,一个更酷更有趣的女孩,她欺骗同学说自己住在一幢白色大房子里,当谎言被揭穿时她无奈地说那是她想住的地方,这句话说出来让我感觉到一种奇妙的亲切感和狼狈感。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们一定也做过或者说过一些荒唐违心的事或话,不是为了伤害谁或者是某些邪恶的念头,而只是单纯地在幻想,幻想自己可以做一个更美好的自己,拥有更好的人生和境遇。

而为此我们在看到不合理想的现状,便会出于一种防卫和进攻的心理开始自我解构和自我建构。

图片  网络

克里斯汀从重新给自己取名开始,而后一系列事件都是在一边解构过去的自己,一边又在建构理想中的自己,她迫不及待地想要掌控她自己,而这种掌控又显然力不从心,不论是在爱情亲情还是友情上,克里斯汀在解构的过程里显然错误地丢掉了一些珍贵的东西,也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出现了某种偏差。

影片有一个场景是克里斯汀与母亲在商场试衣时的对话,克里斯汀问母亲为什么要一直这么严厉地对待她,母亲回答她说是为了让她成为更好的自己,克里斯汀则反问如果这就已经是最好的我了呢。

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的心酸吧,我们终将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罢了,理想的自我只能无限地接近,但却在自以为能够到达的时候发现原来是一个地平线般的悖论。

诛心之问2.0

影片最后克里斯汀重拾了自己的名字,也正视了自我。

克里斯汀虽然作为“伯德小姐”并没有收获到理想的成果,但总还是有一个挣扎是成功了的:她得到了纽约大学的入学通知。

就这样“伯德小姐”扇起了自己的翅膀飞离了自己一直想要挣脱的小县城飞往了自己向往的繁华之都。

按理说这就是end了,但影片也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把时间线再往后延伸了一点。

在远离家乡的大学里独自生活学习的克里斯汀,对于故乡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意识到自己一直想要摆脱和逃离的,却是自己最亲近和最熟悉的可爱地方,那里有她爱的和爱她的亲人们。

每一条街道都是她与母亲一起走过的,每一片阳光都是亲切温暖的,她这一次真正逃离了以往的一切,却依旧没有找到那个纯粹的全新的自我,反而又开始追忆那座小城独有的温度。

图片  网络

影片在此时展现的不是成长完成之后豁然欢喜的氛围,却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感伤,一种怅然若失的落空。

成长或许像一个围城,冲出来之后才发现里面虽然狭隘但温暖安全。在长大之后为了自己的内心渴望,我们不得不要离开故土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不该用“逃离”来定义这个旅程,这对于故乡来说或许残忍了。

《伯德小姐》:成长就是从否认自我到确认自我

成长就是这么荒唐又迅速,有去无回。

Cool. 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