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评价—保持善良,保持努力

2023-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燊燊公子

    评价就是导向,如何给小学生一个向上成长的GPS?让他可以专注于自己努力,去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必只想着与别人竞争?如何让他身处集体,获得更多的成长力量?这需要教师和学校的智慧。

改革一:确立综合评价的价值共识,解决什么是优秀的问题

    学校首先对教育质量观作出了调整。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质量观:让每一个孩子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优秀的水平,只有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的优秀,才对每个孩子都有意义。为此,我们深入讨论之后,将“心的善良”与“行的努力”作为我们的质量观。我们认为能“保持善良、保持努力”的人就是优秀的人。这样的质量观确定了我们综合评价改革的基础与标杆。

改革二:将学业荣誉的比例评比改为无比例达标,解决动力衰减的问题

    学校建立了新荣誉评价体系。将荣誉指向的要求明确下来,即明明白白告诉每个孩子,做到什么水平就可以被授予相应的荣誉。而制定标准的过程便是班主任对自己班集体建设的设计过程,也是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成长进行反思与立志的过程。

    学校将价值观通过要求呈现出来,所以制定了十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十能”,即能敬、能善、能静、能俭、能净、能勇、能乐、能跑、能勤、能厚。年级组与班主任按学期赋予每个“能”以内容。比如,一年级的班主任把“能敬”的内容确定为“敬课桌”。赋予内容之后,班主任与学生们一起制定要求,即不让课桌沾上笔渍、不在抽屉里塞杂物等。然后,通过日省、周评、月考等环节,将“敬”这件事情落实落细。学生通过自评、周评、互评、月评等,开启第二个月的努力。每个学生只要以自己的方式努力,都能获得自己期待的荣誉,这便是没有比例的好处。

    还是以“能敬”为例,从敬课桌到敬课本,一个细节一个学期,学生们关于“敬”的品质就日渐滋长,再慢慢发展到敬老师、敬校园、敬英雄、敬国旗等。每一个内容的改变,都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阶梯。

改革三:将成绩单的教师报告改为学生报告,解决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缺失的问题

    学校将成绩单的教师报告改为学生报告。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三个步骤:制作一本成长报告,赴一场成长报告会,畅想下一个成长季。

    每一个孩子天生是善良向上的,几乎刚入学时的目标都是当一名“模范学生”,然而到了中高段却有很多孩子放弃了对“模范学生”的追求。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的荣誉评价都是选拔的,有名额限制,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看不到希望,因此放弃了努力;而有一些学生为了得到某一个荣誉甚至采取了“拉票”等不良的行为,这样的博弈场,时间久了会令孩子疲倦,疲倦带来的后果便是成长动力的衰减。再则,获得学业荣誉的学生的标准是模糊的,更倾向于谁的学科分数高谁就厉害。孩子们发现有些获得荣誉的同学好像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自己努力到天花板都达不到的水平,动力也会衰减。

      将“选拔”改为“申报”,只要达到目标,人人都可以申报荣誉。这样的改革扩大了评价的参与面,从而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树立个人的成长只与努力有关的信念,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不断保持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十能”新荣誉办法的实施

    何为“十能”?“十能”是我校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了十个方面的内容,即能敬、能善、能静、能俭、能净、能勇、能乐、能跑、能勤、能厚。这十项“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行可操作可评价的内容,分年段设定相应的标准。如果把有比例的评比制称为经典荣誉办法,那么,无比例达标制为新荣誉办法。新荣誉办法是怎么做的呢?我结合本班特点,进行实践。

(一)目标制定

    首先把该荣誉指向的要求明确下来,就是清楚地告诉每个孩子,做到什么水平就是可以被授予相应荣誉。而且,这个要求的明确过程,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这个被明确的要求就成了努力的标准。这个标准每学期制定一次,而制定标准的过程便是对自己班集体建设的一次设计过程,是对每一个孩子成长的一次深入了解与期待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个孩子对自己成长的反思与立志的过程。

    以我所在的三年级为例,我与孩子们共同设计了这样的“十能”成长目标:

      在要求的明确中,学校起了引领作用,我们老师则需要按学期赋予每个“能”以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考评内容时,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出发,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以一个宏观的视角来思考今年做什么,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一个大系统里去有计划地制定“十能”要求,小学六年的时间,让一个能力的训练螺旋上升。以“能敬”为例:

    在“十能”细则细节化的同时,也让细则的制定更有预见性,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去助力孩子们的成长。我们还加入了“家长配合”一栏,通过十能桥梁,让家长更愿意、更有效地和我们成为教育路上的同行人。

(二)私人订制

    有了目标要求,孩子们便开始朝着目标行进。但因每个孩子的起点不同,能力不同,如何唤醒学生的内在成长动力?于是便有了“私人订制”。“我不和别人比,我和自己比。” 让每个孩子都不放弃努力,让每个努力的孩子都看到希望,这便是“私人订制”的意义。我们设计了一张私人订制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自己的目标,期末达标者则为“模范学生”。

    在订制过程中,要经历以下环节:1.模拟制定,交流订制情况。2.召开家庭会议,完善制定。3.科任老师审核。4.修改优化。5.签字,约定生效。

    在私人制定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全程参与和助力,给予孩子们满满的仪式感,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你的努力,我在乎;你的付出,我陪伴。”孩子们便带着这份力量,继续前行。

(三)过程推进

      达成目标,要有推进。如何推进学生朝着目标努力呢?推进方式便是“日省、周评、月考、期结”。我们的考核记录本与《沟通桥》(家校联系本)进行整合。

      日省:由学生本人对一天的“十能”进行自省,对照要求反思自己是否做到,做到的便可在相应的“能”下画上笑脸。

      周评:同学们会对一周“十能”表现进行互评,让“日省”呈现的结果接近客观。获得47个笑脸或达到“九能”,便可获得“周十能好少年”,盖上专属印章。

      月考: 根据一个月的日省、周评结果,将每月能做到要求的孩子们张榜公布于教室、家长群,向全体人员报喜,从而开启第二个月的努力。

二、“十能”新荣誉办法的思考

(一)孩子真的会努力

    新荣誉办法实施以来,“努力是有用的。”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座右铭。我想“新荣誉”的魅力不就在此吗?让孩子有了“努力”的方向,找到“前进”的动力,付出“行动”的实践,收获“成长”的果实。我们见证着一个个努力着的孩子…

    经过近5年的新荣誉办法实施,我慢慢成为了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参与者、帮助者,不再只是学生问题的观察者,行为的考核者。在学生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帮助,不断激励,让孩子保持努力。

从入学时的“十会”到现在的“十能”,里面的规则、要求,老师都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不断规整、细化,将教育的正能量逐渐转化为孩子们的自律,作为家长,我觉得很受益。孩子每天都会捧着《沟通桥》,对照着“十能”给自己打打分、自我评价一番,并和家人分享在校的美好时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