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笔记05
在上篇文章《几个小道理》中,我写到写作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想要快速提高写作能力,多写是一方面,写好又是另一方面。文章写长容易写短难,未来的写作训练方向应该是短文章,力争用最少的字数讲清楚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越是深思熟虑过的问题,越能一针见血的指出。
本周完成的阅读任务是《枢纽》的第五章,章节名——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帝国余晖。讲的就是国人最熟悉的中国近代史。
1.人口过剩的好与坏
中国的人口数量在明清两朝极大旺盛,过剩的人口导致劳动力极为廉价,进入嘉庆年间,劳动力的边际收入仅仅只够维生。劳动力过剩的代价是新经济要素无法出现,因为没有内部原因催生它。记得某一期奇葩说的辩题就是“懒(不)是人类之光”,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由于“想偷懒”。要解放双手,所以有了洗衣机;要解放农民,所以有了机械化农耕等等。在低水平的封闭经济社会中,过剩的劳动力,完全无法催生出新的经济要素,那些原本可以用机器替代的工序,却因劳动力的低廉而选择用人完成。而我们现在知道,劳动力(人力资本)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缺乏劳动力的地区必然也缺乏经济活力。为什么清朝拥有过剩的人口却没有迸发出新的活力呢?答案就是:封闭型社会。一旦开放市场,廉价劳动力可以极大的降低产品成本,在大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获取利润。所以说:“人口过剩,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是不利的,对于一个开放的经济社会则是相对有利的”。
去年,中国各大城市都出台了不少吸引人才的政策,媒体戏称这一现象为“抢人大战”,从连年下降的生育率可以知道,未来的劳动力人口必将大幅少于现在,而人口老龄化的局面则会进一步凸显。有大规模人口的城市,有创造能力,有消费能力,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必将胜出,那里的人们也可以享受到更廉价更优质的服务。而缺少劳动力的城市,人口稀疏,经济缺乏规模,甚至要退回到自给自足的模式。那些说回农村养老的人,只会说家乡空气好,自己种的菜没农药,却不知道科技可以让你呼吸到新鲜空气,通过了质检的菜不管有机无机都是安全的,也未曾想过万一出现紧急情况,等救护车大老远赶到你家门口,只怕是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最好的医生和陪护工都在大城市,为何要回农村养老?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永远不会有人口过剩的说法,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巨大的消费能力会催生出各式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2.太平天国起义为何在广西爆发?
大的历史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就像成功一样,是一系列正确的选择,人类的大脑机制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太多打击,会不断的放大他人成功的偶然因素,主动忽视成功的必然因素,对他人的成功不屑一顾“哼,不过是运气好”,对自己的失败无比包容“哎,只是运气差了点”。我隐约记得历史教科书上没有写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以及,为何是在广西爆发了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又为何起义能迅速席卷整个南方地区。从数据上看,太平天国运动的死亡人数空前,保守估计有7000万,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约为5000万,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场浩劫。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了五口通商,以往只有广州是唯一的外贸港口,大清所有的外贸商品,茶叶,生丝,瓷器等都需要从生产地运往广州,而翻越南岭就是国内运输最难的一段路途,因此养活了一大批广西籍的搬运工。五口通商后,出口品可以就近选择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出洋,导致了广西籍搬运工失业,再加上人口膨胀的压力,太平天国运动就此爆发。
3.清政府靠什么镇压太平天国?
当年的清政府摇摇欲坠,太平天国却席卷全国,最后定都南京,半斤八两的对决,为何清政府胜出?根本原因是经济。经济从何而来?西方国家实行金本位,大清政府实行银本位,1856年以后,随着加州和澳洲一些矿藏的发现,以及拉丁美洲秩序的回复,世界贵金属产量恢复了,白银又开始流入大清,这极大的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开放了更多通商口岸后,关税征收效率也大幅提升,经济恢复景气,民间淡化了对太平天国的支持,这是第一点原因。第二,列强支持。太平天国起义初期,以“拜上帝教”为信仰核心,打着东方基督教的名义,收获了西方人的同情。而后一打交道发现,太平军的信仰与西方的基督教完全不是一回事,依旧是抱着天朝上国的愚昧幻想,将西方视为藩属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了西方列强更多的权利和贸易机会。相比太平天国,大清更像是一个可以长远合作的远东秩序代理人,所以西方列强宁愿对清政府而非太平天国采取“榨取—保护”的关系。对于列强来说,把全世界都变为殖民地的统治成本太高,他们只想把各国都卷入自己建立的贸易体系中,开展贸易往来,让其他国家都遵循自己制定的贸易规则,由此最大程度的获利。
近代史是我最熟悉的中国历史,全章节还有很多值得一说的观点和内容,可惜我每次都只能掐其中几个点展开说明。努力缩短文章篇幅,这是一门要慢慢修炼的功夫,但至少比起无话可说,有话想说总是更好的。下次笔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