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想什么穷忙富忙,不如让自己动起来
有人把忙碌分两种,一种穷忙,一种富忙。
穷忙,是指那些每天忙来忙去,一刻不得闲,投入大却产出甚微的人。
富忙,是指那些有目标方向,忙后产出了可见的成果,也就是“忙得值”。
单从定义上看,好像很有道理,顺着定义反思自己,属于前者的焦虑不安,属于后者的满心欢喜。
但仔细一想,这种分类逻辑背后,是付出与回报的对比,付出少产出多就是富忙,反之就是穷忙。
其实,这种划分逻辑并不怎么通,除了制造焦虑恐慌外,并没什么卵用。
一、不是事事都能计算付出和回报的
比如一个妈妈,每天累死累活地忙着照顾孩子,收拾自己都没时间,孩子一点点长大,她的最好年华也消逝了。
幸运的话,孩子长大成人,还很孝顺。不幸的话,孩子成长中可能会遇到意外,或者长大后也可能会成为啃老族。
这样的事不是不可能,就像前段时间的某海归博士,留学归来宅在家中,死活不愿意工作,靠母亲的低保过活。
那这个妈妈是穷忙还是富忙?没人能说得清。
最有话语权的是那个妈妈,她不会觉得为孩子忙是需要计较得失的事,即便孩子将来不能反哺或不孝顺,但陪孩子一起长大的那些年,忙是真的,忙中有甜也是真的。
再比如孩子,在儿童时期时,他们每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玩耍上,玩耍让孩子“忙碌”,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除了孩子自己感觉快乐、有意思外,好像也产出什么“有用”的东西,那孩子这种忙,是穷忙还是富忙?
二、忙其实都有意义
众所周知,刘若英在出道前曾是她师傅、著名音乐人陈升的助理。做助理的那段时间,刘若英在唱片公司几乎什么都要做,甚至还要洗厕所。
于歌手这个身份而言,做杂事或洗厕所看起来毫无意义,还很委屈,但刘若英却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正是曾经的这些经历,让她养成了如今温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性格,不在遇到什么难题就气急败坏。
工作分很多类别,生活有很多方式,贯穿人生的每一种忙,其实都有它的意义。
清洁工大爷阿姨,每天起早贪黑,我们才有干净的街道可以走。
建筑工人披星戴月在工地忙活,才会有一座座高楼大厦崛起。
兵哥哥们每天辛苦训练,才能威慑住外界觊觎的目光。
……
有些人的忙,可能只让自己受益;有些人的忙,可能在奉献他人。
不论哪一种,都值得赞赏。
身处世界一角的我们,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走在追梦的路上,而忙,无疑能让我们离所想越来越近。
三、功利社会里更要让自己忙起来
有人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最坏的时代。
对此我对理解是:最好的时代,是指今天经济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前所未有地丰富便捷;而所谓最坏的时代,是指信仰危机或精神文明的某些缺失。
在这个矛盾的时代,财富成为众人争相追求的目标,也成为很多人衡量一切的标尺。
环境变了,社会功利了,周围人功利了,身处其中的我们不管愿不愿意,也会变得功利。
而大多数时候,只有忙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能让我们自己是活着的,还能一直生存下去。
忙,能激活生活,也能激活生命。
所以,与其想什么穷忙富忙,不如让自己真正动起来。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