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随心转
常有人言,“有钱多花,无钱少花。”初闻此言,执此论者似乎很潇洒,已经脱离了名闻利养的羁绊,而进入了随顺自然的境界。但细细思之,其实不尽然,执此论者,依然是受外境所支配的凡夫。
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心随境转”,意思是说,自己的心是随着外境起伏变化的,遇到对已有利的事就高兴,遇到对已不利的事就烦恼,随着外缘而喜怒哀乐,心不能自主。我们一般人皆是如此,所以是凡夫。
“有钱多花,无钱少花。”比起那些一门心思追逐货利而言,境界是高了,但并没有脱离“心随境转”的桎桔。因为钱多就多花,钱少就少花,花多花少取决于你拥有财富的多寡。财富是外在的,你的行为取决于外在的财富,因此你依然没有获得对财富的主动权,而是受到了财富的支配。
佛教还有一句话,叫“境随心转”,外在条件的好坏是随着心而变化的,如果拥有一颗善心,世界当然是好的,如果心灵受邪恶蒙蔽,世界就是坏的。
六祖惠能大师说:“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人性本来是清净的,世间万物从清净的心来看,哪有什么善恶的区别呢?只因为人心有妄想,分别、执着,于是产生恶的念头,念头一起,就会产生恶的行为。如果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自然心生善念,善念一起就会做出善的行动。
我们今天面临诸多问题,道德败坏,环境污染,资源过分开采,激素过分滥用,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比如说北京的雾霾,你能说他与贪婪的人性没有关联吗?其实雾霾就是人类的贪心造成的,人类对于所谓的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导致了对燃料的大量需求,当没有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任由废尘、废气排入大自然,积累到一定程度,雾霾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要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的心。“境随心转”,我们的心改变了,外界的环境自然就改变了。
回到“有钱多花,无钱少花”的命题,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做法依然是“心随境转”,并没有获得对钱财的主动权。如果能够做到“境随心转”,我有钱,但我不一定多花,我缺钱,但我不一定少花,花多花少在于我的心,这样的话,我就获得了对钱财的主动权。
《圣经·路加福音》第二十一节《寡妇的奉献》记载:耶稣抬头观看,见财主把捐项投在库里,又见一个穷寡妇投了两个小钱,就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心清净这个寡妇,本来就很穷,但她却舍得捐出来,帮助教会做一些慈善的事情。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故事,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都向灾区人民捐款,在一个深圳地铁站的出口,有一个双腿残疾的乞讨者,有人给了他一张百元大钞,他立刻转身来到捐助站,向捐款箱投入了这一百块钱。天津曾有一位七十多岁的白芳礼老人,天天蹬三轮车,顶风冒雨,省吃俭用,十几年如一日,用蹬三轮车积攒了35万元资助了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穷寡妇、残疾乞讨者、白芳礼老人,他们都很穷,他们都属于“无钱少花”之列,但他们该花的时候绝不吝啬,反而多花,拼命的花,他们才是钱财的真正主人。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报导,一个香港的亿万富豪,知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在大陆捐资办学。笔者去机场接他,由于天气较热,所有去接机的人都买了一瓶矿泉水,刚刚喝了两口,这时候田家炳先生所乘的飞机到了。大家纷纷把矿泉水丢了。因为田家炳先生是位富豪,在他面前人人捧着半瓶矿泉水有损形象。一会儿,田家炳先生从出口处出现了,令人惊讶的是,田先生手中也握着一瓶矿泉水,而且瓶里只剩下浅浅一口了,而且舍不得扔,端着矿泉水瓶和大家说话。有人递上瓶矿泉水,他不接受,直到把瓶里最后一口水喝完后才肯接受。田先生平常生活很节俭,在生活费高涨的香港,他规定每月生活费不能超过3000元,这个费用在大陆算是较高了,但在香港,一碗普通的面就要25元,他的一双鞋子穿了十年,袜子也是补了又补。但就是这样一个节俭得吝啬的田家炳先生,1982年建立田家炳基金会,20多年来,捐助10亿人民币,在内地建造中学84所,教育书院44家,他甚至将自己的豪宅卖掉,将所得5600万港币捐助了二十所中学。
李嘉诚先生是华人世界首富,他曾经在大陆参观其捐资兴建的一所学校时,看到有人铺张浪费,李先生当即婉转的批评,若叫我拿出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盖一所学校做一件善事,我会毫不犹豫,若在地上看到一枚硬币,我一定会把他捡起来。
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莫过于曾国藩,此人之节俭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说:“余为官二十余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据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曾国藩每餐只吃一道菜,除非有客人,决不加菜。幕僚们见他如此节约,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是一道菜的意思)。他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次到扬州视察,扬州的盐商设宴招待。吃饭时,曾国藩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只拣面前的菜吃,其他人以为曾国藩嫌不够丰盛,谁知退席后,曾国藩对人说,“一食千金,吾不忍食,吾不忍睹。”
佛家常讲惜福,人一生所获的钱财无不由天所赐予,如果不珍惜,福享尽了,苦就来了。曾国藩教训子弟们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吾虽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曾国藩也罢,田家英、李嘉诚也罢,他们或是封疆大吏,或是亿万富豪,他们很有钱,但并不是有钱就滥花,而是问钱怎么花,不该花的,一文不花,该花的,千金不惜,他们也是钱财的真正主人。
“有钱多花,无钱少花”,依然避免不了被钱财主宰的命运,该花时无钱也要花,不该花时一文也不能花。